第七章 抵抗的方法(第2/6頁)

(3)軍隊在戰區附近的陣地上不但要等待敵人下決心進行會戰(等待敵人出現在我方陣地前面),而且要等待敵人發動真正的進攻(崩策耳維茨築壘陣地戰)。在這樣的情況下,雙方將進行一次真正的防禦會戰,正如我們說過的,防禦會戰還含有部分軍隊的進攻行動。跟第二種情況一樣,贏得時間的問題不在考慮範圍之內,但是敵軍的決心卻要遭受新的考驗。有的進攻部隊在發起沖鋒後發現,對方的陣地非常堅固,難以攻克,以至於在最後時刻或者進行第一次嘗試後就放棄進攻的決心。

(4)軍隊退入本國腹地進行抵抗。退卻的目的在於讓進攻方的兵力遭到削弱,並等待進攻方不得不主動停止前進,或者至少不能打敗我們在其進攻路程的終點所進行的抵抗。

如果防禦方能在撤退中留下一座或幾座要塞,逼迫進攻方不得不進行圍攻戰或者包圍戰,那麽進攻方的兵力將會受到更為嚴重的削弱,防禦方則有很多機會以巨大的優勢兵力在某個地方攻打進攻方。

不過,就算沒有要塞,向本國腹地撤退也能讓防禦方逐漸取得他所需要的均勢或優勢,而這種優勢在戰區邊沿附近是得不到的,因為進攻方的任何前進行動都會造成兵力削弱。這種削弱是由兩方面引起的,一是由於前進本身引起的,一是必要的分割兵力造成的。關於這點,我們將在探討進攻時詳細論述,在這裏我們只要先知道這個觀點即可。

第四種場合首先要做的是將贏得時間當成是一種重大的利益。如果進攻方圍攻我方的要塞,那麽我們便獲得了要塞淪落前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可能長達數個星期,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可能長達數月。

倘若進攻方受到削弱,即進攻方的力量趨於枯竭只是由於前進和占領必要的地點造成的,或者只是由於路途遙遠而造成的,那麽在多數情況下,我們將贏得更多的時間,以至於我們在轉入行動時無需受特定時間的限制。

除了要衡量進攻方在進攻路程終點的雙方兵力對比的變化外,我們還要衡量防禦方不斷增長的等待的利益。雖然進攻方並未因為前進而削弱到無力在防禦方主力停下來的地方發動進攻,但是他極有可能沒有決心發動進攻,因為在這裏發動進攻比在戰區附近地帶發動進攻更需要決心。

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進攻方的軍隊受到削弱,不再是出征前那般精銳,而且威脅已增加;二是因為對於一些猶豫不決的統帥來說,抵達並占領所到達的地區後,他們要麽真的覺得進行會戰已然沒有必要,要麽找借口認為沒有進行會戰的必要,結果常常徹底放棄進行會戰的打算。由於進攻方放棄了進攻,而防禦方無法像在戰區邊沿地帶那樣充分取得積極結果,但是,他還是贏得了不少的時間。

由此可見,上述4種場合,防禦方都能獲得地利,而且他在行動中還能充分利用要塞和獲得民眾的支持與幫助。這些因素的作用是依據上述4種防禦方式的順序而逐漸遞增的。在最後一種防禦方式中,削弱敵人力量的主要就是這些因素,而等待的利益也是如此。

因此,我們應該將這4種防禦方式的依次變換當成是防禦力量的真正的依次增強。作戰方式越和進攻不同,它就越強大。人們可能會對我們的觀點,即對防禦中最消極的防禦卻是最強的進行責難,但是我們並不擔心這點。因為抵抗行動並不是按照上述4種防禦方式的次序依次減弱的,它只是被延遲和推後罷了。

人們可以憑借堅固的要塞進行更加有效的抵抗,而在敵軍的力量因為遭到這種抵抗而損失一半兵力時,人們就能夠對敵人施行更為有效的攻擊,這絕對不是不合理的理論。

如果道恩[2]不利用科林附近的有利陣地,也許他根本不能取得那次勝利,而如果道恩能夠在腓特烈大帝率領少量軍隊從戰場撤離時發動更加猛烈的進攻,那麽這次會戰將彪炳史冊。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防禦方可能得到的抵抗力量將會按照上述4種防禦方式的次序依次遞增,防禦方的反擊力量會隨之增強。

不過,這種防禦的利益能夠全部憑空而來嗎?很顯然,絕不可能。要獲得這些利益,其代價也要相應地增加。

如果說我們在自己的戰區內等候敵人,那麽不管在距邊沿多近的地方進行決戰,敵人總是要進攻這個戰區的,這便會給我方帶來損失(除非我們發動進攻,將不利轉嫁給敵人)。如果我們不是一開始就對敵人發動攻擊,損失便會加大;敵人所占領的空間越大,敵軍接近我們陣地所需要的時間越長,我們的損失便會加大。倘若我們要在防禦戰中打一次會戰,即讓敵人決定會戰的時間與地點,那麽敵人將長時期地占領他們所攻占的地方,這無疑會增加我們的損失。因此,我們因為敵人難以下決心而贏取的時間便是以這種損失為代價的。如果我們向腹地撤退,這種損失還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