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戰爭的內在聯系(第2/7頁)

所以,理論要求:在每一次戰爭中,首先要做的是依據政治因素和政治關系產生的概然性來認識戰爭的特點和戰爭的主要輪廓。如果戰爭的特點越接近於絕對戰爭,戰爭的輪廓,包括交戰國的群眾越廣泛與將他們卷入漩渦越深,那麽戰爭的各次事件之間就越有聯系,交戰雙方就越有必要在邁出第一步之前就先考慮好最後的一步。

關於戰爭目標的大小和使用力量的多寡

我們要給予敵人多少壓力,取決於雙方政治訴求的大小。如果雙方都已大體上了解對方政治要求的大小,那麽雙方所使用武力的程度基本是相同的。不過,遺憾的是,雙方政治訴求的大小並不容易看出來,也許雙方使用武力的程度不一樣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可能是,各國的地位與情況不同。第三個原因可能是各國政府的意志力、特點和能力鮮有相同之時。

由於上述三點,我們無法準確地估計我方究竟會遭遇什麽樣的抵抗,如此一來,我方也無法準確地確定應該使用何種手段和能夠提出什麽樣的目標。

由於考慮到在戰爭中所使用的力量不夠會導致這樣的結果——非但可能一無所獲,還會遭到嚴重的損失。所以,雙方都在這方面下功夫,試圖超過對方,如此一來,相互作用就產生了。

這種相互作用也許會讓人們在使用力量方面趨向極端(如果這個極端是可以確定的話)。如此一來,雙方便不再考慮政治訴求的大小,手段也將與目標斷了聯系。

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最大限度地使用力量通常會因為受己方內在關系的牽制而無法實現。於是,進行戰爭的人采取折中的辦法,在采取行動時往往會或多或少地參照這樣的原則,即只使用為達到政治目的所需的力量和確定為達到政治目的所需的目標。

想要遵循這樣的原則,他只能放棄任何取得成果的絕對必然性,而將那些遙遠的可能性拋諸腦後。

在這裏,智力活動離開了嚴格的科學領域,變成了藝術,即變成一種可以迅速地判斷從大量事物和關系中找出最為重要和有決定意義的東西的能力。很顯然,這種判斷多少是對各種因素及關系進行比較,它比進行嚴格的推斷更能快速地找出關系最密切與最重要的東西。

所以,要想判斷進行戰爭究竟要使用多少手段,就必須考慮雙方的政治目的,就必須考察雙方的力量和各種關系,必須研究雙方政府和人民的特性、能力,必須考慮其他國家的政治結合關系和戰爭可能對它們發生的影響。

考慮上述這些由諸多因素錯綜復雜交織在一起的事物並不輕松,僅憑呆板的研究是絕對無法從中找出正確的東西,而只有那些天才的真正眼力才可以迅速地做到這點。

從這個意義上講,拿破侖說得很對:這是一道就連牛頓那樣的人也會被嚇退的代數難題。

如果說,因為上述這些事物極為復雜,而又沒有正確可靠的準則,我們便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那麽我們只能說,這些復雜的情況會增加解決這一問題的光榮。

以危險和責任感為例,對普通人來說,它們不僅無法對人們的精神的自由和活動起到增強作用,反而會起到削弱作用。但是對有些人來說,它們卻能夠激發他們的潛能,讓他們的判斷更加迅速,更為準確。毫無疑問,這些人便是世上少有的偉大人物。

所以,首先,我們要承認,只有對各種關系的總的觀察(包括了解當時的具體的特點),才能判斷即將到來的戰爭,以及戰爭可以追求的目標與必要的手段。其次,這種判斷和在軍事活動中的任何判斷一樣,不太可能是客觀的,它由君主、政治家、統帥的智力特點和感情特點(不論這些特點是否集中在一個人身上)決定。

在我們觀察巨大時代背景和環境所形成的各個國家的總情況時,問題就具備一般性質了,就比較適合作為抽象研究的對象。在這裏,我們要大致回顧一下歷史。

不管是半開化的韃靼人、古代共和國、中世紀的封建領主和商業城市的居民,還是18世紀的國王以及19世紀的君主和人民,他們都有各自的戰爭方式,他們所使用的手段不盡相同,追求的目標也不盡相同。

韃靼部族經常需找尋新住地,他們往往攜帶全族出征,所以,他們人數的眾多是其他軍隊難以比擬的。他們的軍事目標是迫使敵人屈服或者趕走敵人。如果他們的文明程度較高,他們利用這種手段將很快地擊垮所有敵人。

古代共和國的領土都很小,軍事力量非常弱小,原因在於它們將廣大的人民群眾排除在外。這些國家數量眾多且相互毗鄰,這就造成了它們在自然形成的均勢中經常出現問題,以至於它們不敢輕易發動大規模戰爭。所以,這個時代的戰爭往往限於劫掠平原和占領少數城市,其目的是通過這種手段可以在這些地方保持一定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