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戰爭的內在聯系(第4/7頁)

路易十一時代,法國的統一進程有了較大的發展;查理八世時代,法國則變成了侵略意大利的強國;路易十四時代,法國政府和常備軍則得到極大的發展。

西班牙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在聯合王斐迪南時代,西班牙開始統一進程,通過偶然的聯姻,它在查理五世時期便迅速地成為由西班牙、勃艮第、德意志和意大利組成的強大的西班牙王國。

通過金錢,它彌補了它在統一及內部鞏固方面的不足,它的常備軍迅速成為能夠跟法國常備軍相抗衡的強大軍隊。不過,查理五世退位後,西班牙王國一分為二——西班牙和奧地利。

這時,由於得到了波希米亞和匈牙利,奧地利的實力大增,成為不可忽視的強國,它甚至迫使德意志邦聯屈服,跟從自己。

18世紀的常備軍在17世紀末已經發展到了頂點。這種軍隊主要靠征募和金錢建立。這個時候,各國已經基本完成了統一,各國政府都將本國人民的人身服役改為金錢納稅。如此一來,政府的全部能力就集中表現在金錢上。

隨著文化的迅速普及,行政管理的日益健全,國家力量跟以往相比有了巨大的變化,國家的力量越來越強大。法國已經可以派出數十萬大軍出征,而其他強國也能做到這一點。

各國的其他情況也不同於以往了。歐洲分裂成二三十個君主國與幾個共和國。我們完全可以這樣假設,如果其中兩個國家進行一場巨大的戰爭,那麽跟以往不同,它們不會必然牽扯到為數十倍的其他國家。雖然政治關系依舊會有這樣那樣的結合,可是它們是能夠觀察到並且隨時會被概然性加以確定的。

現在各國都是內部關系非常簡單的君主國,以前那些等級的影響已慢慢消失,政府成了完全的統一體,它對外代表國家。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出現適用的工具和獨立的意志,那麽戰爭就具備與之概念相符合的形態。

在此時期又出現了3個偉大的帝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查理十二和腓特烈大帝。他們試圖利用數量少但組織完備的軍隊讓自己從小國變身為強國,並擊敗所有敵人。如果說,他們也挺進亞洲,與亞洲的國家進行戰爭,那麽從其作用上看,他們跟亞歷山大則更加相似。不管如何,從他們在戰爭中敢作敢為這點上看,他們當拿破侖的先輩是當之無愧的。

軍隊是靠國庫維持的,而君主差不多將國庫當成自己的小金庫,至少屬於政府而非人民的東西。跟其他的關系,除了貿易往來,絕大多數只涉及國庫或者政府的利益而與人民的利益無關。這種看法極為普遍。

所以,政府往往以巨大財產的所有者和管理者自居,並致力於增加財富,可是,其國民對此並不感冒。韃靼人出征時,全體人民參加戰爭。在古代共和國和中世紀,多數人民參加戰爭,但是在18世紀,人們並未直接參加戰爭,而是其素質的優劣對戰爭產生間接的作用。

這樣一來,在政府脫離民眾並將自己當成國家之際,戰爭便變成了單純由政府依靠國庫內的金錢和本國的、鄰國的無業遊民所從事的事業。於是,各國政府所能運用的手段受到了限制,其規模和持續時間都有了限度,這種限度是雙方都可以估算出來的。

也因為有了這樣的限度,戰爭中最危險的因素便消失殆盡。也就是說,趨向極端的趨勢和與此有關聯的系列難以估計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了。

人們大致可以知道敵國擁有多少財富、信用貸款,大體知道敵國的軍隊數量,而在戰爭開始時,這些東西無法大量增加。大體知道敵國擁有多麽強大的實力,才能保證自己不至於遭遇徹底的毀滅,同時也能讓自己意識到己方力量的有限,然後選擇恰當的目標:既不至於遭遇毀滅性的打擊,自己也不去追求極端的目標。

在這樣的情況下,戰爭的必然性便失去了效用,人們不會尋求極端,只有勇氣和榮譽心還可能促使人們追求極端,不過它們會在國家關系中遭到力量強大的阻力。

所以,君主、統帥都只能謹慎地對待戰爭工具。如果軍隊被擊垮,那麽他們便無法組建新的軍隊,而且除了這支部隊之外,他們將一無所有。這就要求他們三思而後行。

只有在時機對己方非常有利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這種需要付出高昂代價的手段,而統帥的高超藝術便表現在善於創造這樣一種極為有利的時機。在這樣的時機尚未出現時,人們似乎無事可做,統帥沒有理由采取行動,一切力量似乎都是靜止的,就連進攻方最初的動機也被謹慎與躊躇湮沒。

這樣一來,戰爭實際上變成真正的紙牌遊戲,洗牌的是時間和偶然性。從戰爭意義的角度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