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歐洲的沖突(第3/9頁)

最早從災難中逃離出來的是法國。從這個方面來說,西歐的國家要比我們運氣好,因為奴隸制留給我們的烙印到現在都沒有完全磨滅。這個問題雖然是區域性的,但是由於種族之間的巨大差異而變得越來越嚴重。盡管歐洲國家也有內部地域間的差異,但是它們同時也具備統一性,這就是它們能夠實現國家統一的原因所在。法國的權力是怎樣集中的,這些並沒必要在此陳述。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在亨利四世、黎塞留、馬劄林和路易十四的連續統治期間,法國的確實現了統一和權力的集中;而在這個過程中及以後,法國和西班牙一樣,都擁有了強有力的對外政策和強大的軍事力量,並且逐漸取代了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這種政策使得法國在那個時代可以隨意幹涉別國內政。就像我們所了解的,法國取得了在歐洲的霸權地位。與此同時,西班牙帝國的主宰地位遭到瓦解。

作為當今問題的旁觀者,我們沒必要關心法國的霸權行為是不是正義的,而是應關注它所帶動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作為一個可以呼風喚雨並隨時幹涉別國內政的強國,法國的做法激起了歐洲國家的反抗,它們為了遏制法國的霸權而組成聯盟。因為這種霸權如果不被阻止,肯定會使整個歐洲都屈服在法國的腳下。所以,歐洲的國家在爭取一種平衡,而這是針對強大的壓迫者所發出的自我保護行為。而且,雖然這種聯盟存在著種種缺點,但還是達到了一定的目的,路易十四終於從權力的頂峰上掉了下來。100年後,在拿破侖的領導之下,法國又一次獲取了歐洲霸主的地位,同樣,隨之而來的聯合反擊再次粉碎了這個國家的帝國體系。

由於這些成就,才使得政治家們將那些曾經有效的手段看得非常重要,這種手段就是:加強國家之間的協調配合,來抵禦法國和西班牙的威脅。國際政治觀察者都有這樣一個印象,這和克倫威爾憑借常備軍進行武力統治英國人的印象十分相似。而在當時,克倫威爾將英國的軍事力量集中起來,從而能夠隨心所欲地統治英國。這種情形在國際形勢上也有反映,那就是某一個國家通過種種手段讓自己變得非常強大,讓國際上和它有過爭端的國家對它言聽計從。對抗霸權的手段就是武力抗衡,一旦幾個國家之間達成結盟,便會促成兩股力量的“均衡”。

“均衡”這個詞很早就存在了,而且300年來對每個戰略決策者都有深遠的影響。著名的英國歷史學家斯塔布斯寫到:“不管對均衡如何定義,也不管兩個國家之間如何保持一種平衡的態勢,以至於較弱的一方不會被壓倒,均衡是把歐洲的歷史串聯起來的最主要因素。它是1500年到1800年這300年來影響最深遠的概念。不管在這個舞台上上演什麽劇情,均衡都是這些情節的靈魂。”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裏,均衡的概念被不斷深化,從而有些人認為均衡能夠有效地發揮它作為現狀、平衡與和平的保護者角色。最近關於國際仲裁的研究也和均衡相呼應,前者也把國際仲裁作為國家合作和實現和平目標的手段。

而人為的決策只要能夠考慮到人性的優點、缺點、情感和利益,並和這種種因素相協調,就會取得一定的效果。這個例子同樣能夠使用在均衡和國際仲裁上,因為用它們中間的物質制造出的產品不會包含除它們自身的特點之外的物質。當拿破侖倒台後人們對歐洲的事物進行重新安排時,普遍認為,通過調節領土的分布,在5個強國之間建立一種有限的均衡,而小國領土的完整性也會在大國保證的前提下得到加強。如果誰想要破壞這個局面,其他國家就會群起而攻之,就跟1713年的《烏特勒支協定》和1815年之前達成的對抗侵略的情形一樣。哪個國家想要蠢蠢欲動就會被扼殺在搖籃裏,任何國家都不允許身邊崛起一個能夠將歐洲大陸籠罩起來的巨人,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它們就像對付西班牙的腓力二世、法國的路易十四和拿破侖一樣對付他。那麽這樣而言,均衡就意味著在大家都同意的前提下可以進行國際之間的軍事幹涉。

上面所陳述的想法如果能得到實現的話,各國的處境和機遇就會平等。但是,無論一時的國際協調如何成功,就能保證各國都會服從它嗎?如果不服從的話,想讓這些國家不去挑起事端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這種安排的前提是,要讓各個國家的物質和軍事方面達到同一種高度,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然而歷史教訓告訴我們,每個個體之間在精神上和物質上都會有差別,所以範圍再廣的均衡也會導致不平衡,而這種不平衡這直接導致的結果是社會和經濟的動蕩及各種勢力的對立。1815年關於歐洲局勢的討論並沒有僅僅討論經過人為的努力而達到各種勢力的均衡這一個問題,各個國家政治的不同、社會狀況的差異和對現狀的不滿都會導致各種爭執。從1815年到現在,歐洲的歷史就是對由利益和情感抑制人類本性從而導致種種鬥爭的一部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