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歐洲的沖突(第4/9頁)

在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走下坡路之後,歐洲的霸主地位被英國取得。這在當時來說很難看出來,但是18世紀的歷史慢慢地證明了這種說法;到了1815年,英國的這種霸主地位就顯而易見了。不過,新的英國霸權和以前的霸權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當時的人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雖然他們對這個問題的分析並不深刻。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英國並沒有具備霸權所需要的權力,也從沒有擁有過像腓力二世、路易十四和拿破侖那樣強大的軍事實力,讓它能夠在歐洲大陸隨心所欲。英國的霸主地位在於它是政治中的第三方,是一個平衡器,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能夠調整兩者之間的關系,使之達到力量上的平衡。英國之所以有這個能力是因為它獨特的島國地位,這極大地增強了它的防禦能力,也使它能夠集中力量發展自己的商業,不受戰爭的侵害。如果一個國家的領土非常容易被侵入的話,那麽它就會屢屢受到打擊。還有一點就是,英格蘭和蘇格蘭在1603年結成了一體,這就讓英國擺脫了戰爭,到了1707年英國在政治上徹底統一。英國的統一是它自我強大和對外擴張的前提。

英國的擴張和以前的霸權國家不同,它瞄準的是更遠的領域而非歐洲。這就是“世界政治”的開端。在對外擴張中,英國標新立異,它首先在擴張過程中未逢敵手,而且永遠有無盡的侵略欲望,它並不重視自己得到的這片地方有多少財富,而是將自己國家的管理制度運用到這片領地。在這方面,羅馬人和英國非常相似,無論是政治上還是商業上都像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雖然英國人在殖民地上不會像其他國家那樣強取豪奪,但是英國人一上岸就把自己當成了這塊大陸上的主人,強迫當地的百姓要遵循自己國家的政策,哪怕是不成文的規定。這樣一來反而產生了一個良好的氛圍,美國獨立戰爭之後,所有會講英語的成員都將彼此幫助、真誠待人看做共同的目標。

英國在拿破侖戰爭中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跟我們沒有多大關系,當然這種作用是以英國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後盾的。英國依靠它在地理上和商業上的優勢能夠有效地開拓海外市場,從而擁有了大量的商業資源,在財力上大力支援了反對法國的盟國。等到這場戰爭結束後,英國的商業和產業及殖民地優勢依然在不斷擴大,於是在隨後的歐洲軍備競賽中,英國始終領先一步,這一優勢貫穿了風起雲湧的19世紀,直到最近才消失。雖然這些年巨大的變化讓英國人在戰爭中的優勢一降再降,但與之相對應的科技進步促使的產業大發展依然能夠彌補這一不足。無論是英國累計的財富,還是英國多年來商業和產業決定的國民能力,都獨領風騷,而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未逢敵手。在1815年,歐洲各個國家的差距不僅僅體現在這一方面。連續20年的戰爭給歐洲國家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在戰爭中犧牲的一般都是生活中的青年支柱。無數的英國公民也在戰爭中失去了生命,不過總體來看,英國的陸軍數量比較少,而且它的傲視群雄的海軍也沒有參加過幾次大的海戰。

對於法國來說,拿破侖戰爭是法國大革命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當它擺脫這些戰爭時,國家已經變得滿目瘡痍,人口比以前只減不增,眾所周知,法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它的人口有直接的聯系。法國還要擔心的另一個麻煩是:龐大的政府系統和官員機構極大地減弱了國家實力,不僅給國家造成了嚴重的負擔,還使得建立一個高效率的政府變成了天方夜譚。與今天的德國不同,決定法國的世界影響力的因素不僅僅在於政府的貢獻,還在於個人的能力。

當時的德國就跟大革命前的法國一樣,是一個許多聯邦的集合體,這些小聯邦之間相互獨立。德意志的兩個軍事強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的同時存在,不但沒有減緩德意志的分裂,反而加劇了這種狀況,傳統的思想或者其他種種原因阻止了德國的統一,除非一個國家能夠對另一個國家屈服。然而在滑鐵盧之戰的前三個月,俾斯麥出生了。誰也想不到這個在當時看起來毫不起眼的事件卻影響深遠。隨著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鬥爭的延續,它們的追隨者將德意志分成了兩大陣營,這兩大陣營的凝聚力都是依靠兩個國家的君主給予的。然而從歷史淵源和威信上來看,奧地利顯得更加古老,同時它又是德意志的首邦。這兩個國家的制度都是君主制,這一制度在法國大革命中不但沒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強。

在這方面,歐洲第五大國俄國就更加不必說了,沙皇的權力從來不會受到限制。不過俄國和德意志一樣,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專制主義,因為這種政治形勢要求在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加入一個不負責任的行政官員。過去的10年裏,這種弱點給俄國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正是由於這種因素再加上不斷出現問題的國家機構讓俄國這個龐然大物變得奄奄一息。目前的形勢是俄國已經被歐洲競賽的格局排擠出來,同亞洲的國家走到了一起,因為亞洲國家的政治體制同俄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