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6月28日:黑手降臨(第5/6頁)

隨著時間的推移,動亂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有時其野蠻程度變得令人震驚。20世紀初,塞爾維亞的國王和王後對哈布斯堡王朝表示友好。1903年,一夥不滿現狀的軍官發動政變,將國王夫婦射殺,把屍體的衣服剝光,從貝爾格萊德宮殿的窗戶扔出,組建了一個對俄國親善的新王國。

1908年,奧匈帝國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奪得塞爾維亞旁邊的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將兩者變成奧匈帝國的下屬省份。塞爾維亞異常憤慨,轉而向俄國求援。但是,俄國正處於戰敗恢復時期。1905年,日本和俄國之間爆發爭奪遠東的日俄戰爭,俄國在這場戰爭中遭受失敗,這是一次令人感到羞辱的徹底失敗,失敗暴露出俄國陸軍和海軍的無能,失敗後的俄國暫時放棄在遠東的野心,失敗點燃了俄國國內革命。因而,俄國感到無力支持塞爾維亞,這實際上為俄國增添了新羞辱。

1911年,謀殺塞爾維亞王室的反叛者組建了統一或死亡會,也就是黑手會。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塞爾維亞與幾個鄰國一起將土耳其人趕回伊斯坦布爾。這次勝利使塞爾維亞的地盤擴大了一倍,人口增長到450萬。一年後,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塞爾維亞打敗自己的鄰國、曾經的盟友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的地盤再次擴大,短暫占領了達爾馬提亞海岸。後來,因奧地利人威脅要入侵才不得不放棄。在這次沖突中,塞爾維亞仍然沒有獲得俄國足夠的支持,但是,法國察覺到巴爾幹存在戰略機遇,從而向塞爾維亞的軍隊提供資金、武器、培訓。法國的動機是明晰的:幫助塞爾維亞變得足夠強大,一旦爆發戰爭,從而能吸引大量的奧匈帝國的軍隊,這使得法國和盟友俄國(如果一切順利,盟友也包括英國)能集中力量對付孤獨的德國。

刺殺弗朗茨·斐迪南的計劃,塞爾維亞政府預先知道多少?貝爾格萊德對刺殺負有多大的責任?答案既不清晰也不簡單。首相尼科拉·帕希奇(Nikola Pasic),這個因蓄著長長的白胡子而顯得莊嚴的精明老人,確實在幾周前就聽說了秘密計劃,但他立刻表示不同意。貝爾格萊德當時有許多謠言,他用謠言的形式放出話來說秘密計劃應該停止。另外,塞爾維亞官方也不能說完全清白無辜。黑手會的領導人是德拉古廷·迪米特裏維奇(Dragutin Dimitrijevic)上校,他同時也是塞爾維亞情報部門的領導人,此人是“泛塞爾維亞”偏執狂,由於他有異常充沛的體力,人們借用古埃及神話中神牛的名字,給他一個綽號“神牛”。神牛曾在歷次巴爾幹戰爭中為塞爾維亞出謀劃策,他的戰略引導塞爾維亞取得戰爭勝利。現在,1914年,他是刺殺弗朗茨·斐迪南秘密計劃的主謀。但是,確實沒有證據表明帕希奇的內閣涉嫌刺殺計劃。

一方面,帕希奇被神牛及其在黑手會、軍界的盟友視為障礙,甚至是敵人。他們鄙視缺少激情的首相,他們覺得首相應該有采取極端手段的激情,應該有敢打新一輪巴爾幹戰爭的激情。帕希奇無法被塞爾維亞軍隊最高指揮層接受,將軍們在1914年6月迫使他下台。然而,俄國和法國認為帕希奇既明智又敏感,是巴爾幹半島目前最需要的人,在俄國和法國的堅決要求下,他幾乎是立刻官復原職。帕希奇恢復政府職位,這是神牛的失敗,這說明神牛的影響力正在逐漸減弱。神牛很可能把刺殺弗朗茨·斐迪南看作制造一次突然危機致使帕希奇政府垮台的手段。即使危機引發戰爭,他很有可能認為代價雖高但能負擔得起。另一方面,帕希奇理解塞爾維亞的處境,經歷了兩次巴爾幹戰爭之後,塞爾維亞的國力早已衰竭,塞爾維亞的戰爭傷亡人數達到9萬,這對弱小的塞爾維亞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數目,軍隊沒有條件挑戰奧地利人。一旦開戰,塞爾維亞手中只有11個裝備不良的步兵師,而維也納則有48個步兵師可用於對抗。當然,帕希奇還記得俄國在1908年、1912年、1913年的危機中,沒有向塞爾維亞提供幫助。

那麽,為什麽帕希奇沒有更主動地出面幹預去阻止刺殺?實際上,他曾朝著那個方向努力,以至於使自己處於危險境地。當他知道了三個刺客的名字後,他命令不許那三個人出境進入波斯尼亞。但是,他的命令已經晚了,那三個人已經跨越邊境。於是,他讓塞爾維亞駐奧地利的大使向維也納方面提出口頭警告。但是,這位大使本人就是一名激進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沒有多少熱情去執行這個任務。與他見面的是奧地利財政部長,而不是所處地位更適合采取相關行動的人。他的表達很含糊——他說他自己很擔心“一些塞爾維亞青年有可能在彈匣裏放入真子彈射入”,而根本沒有提及貝爾格萊德不僅知道實際的秘密計劃,而且知道那些已經進入薩拉熱窩的刺客的名字。財政部長覺得沒有理由驚慌,認為所提供的根據不足而不能采取行動。由於帕希奇無法知道他的警告已經被沖淡,於是他覺得不必再做努力。在那個夏天,塞爾維亞正好處於大選之中。選舉結果將決定帕希奇是否能繼續擔任首相一職。如果塞爾維亞國內最極端的愛國者認為他是敵人——更進一步說是叛徒,他肯定是在進行政治上的自殺,甚至有可能就是真正的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