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我個人本來對歷史不甚熱衷,若涉及戰爭及軍武,更是興趣缺缺,不過卻覺得這份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部分)的第一手目擊記錄可讀性極高。因為這本書把歷史與戰爭還原到最原始、最真實,也是最吸引我的“個人層次”上,將所有歷史人物“人性化”,所有歷史事件“私人化”,因此,讀來“人味兒”十足,同時又像研讀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對那次影響現代文明最重要的全球性事件之一印象深刻。

本書最特別之處,要數作者“蜜絲”的觀察角度。首先,她的身份是一位落難的白俄女爵,因此,她的日記等於在側寫整個歐洲貴族文化/文明的死亡,敘述了這個榮衣錦食的社會階級不僅在戰爭中喪失世襲的產業,其人口也因男性參戰後大量陣亡、被俘而受到嚴重損失,同時,年輕一代亦在“質”的方面(諸如素養、風度等)顯著退步。富貴浮雲,曾經顯赫的,不可避免地式微,讀來難免要與優秀貴族的女主角一同替這批朱門人物的家道中落慨嘆;然而以大時代的角度來看,這個從“特權”到“民主”的過渡,卻是必然的世界潮流走向,或許這也是兩次歐戰對歐洲唯一的好處吧!

其次,大戰期間,蜜絲生活在納粹德國首都柏林的上流社會——外交界及國際大都會知識分子圈內,因此,她看得到許多軸心國內一些可愛,甚至高貴的人物,也看得到同盟國許多不公平,甚至冷酷不仁的作為,更目睹、親身經歷了一般德國人民因為戰爭所面對的恐懼以及所忍受的痛苦。德國各大城市遭受盟軍轟炸,死傷人數與物質損失遠甚於同盟國。戰爭末期,經蘇軍及盟軍反攻占領後,百姓痛失家園,大量難民顛沛流離。逃難途中,婦女遭強暴及死亡人數以百萬計。為戰爭付出最慘痛代價的總是人民;德國人也苦,也可憐,卻因為他們是戰爭發起國的國民,便無權訴苦,無權得到同情。透過本書,讓我們這些持有受害者心態的戰勝國國民換個角度,看到同樣是人類同胞的軸心國國民曾經受過的苦,這一點彌足珍貴。

此外,作者另有一項特出之處,即她敘事的聲音、語氣,也就是她個人的性格特質。書評人加爾布雷斯說得好:“……我們再也找不到另一份文獻,能以這般無與倫比的平靜及優雅,面對如此殘酷又醜陋的現實。”蜜絲似乎是個典型的摩羯座:長相與個性都討人喜歡,喜歡交遊廣闊的生活,交際手段也十分靈活;生性保守踏實、冷靜沉著,能保持超然,內心卻承載深沉的憐憫,而且很能吃苦。不過,我覺得她最重要的一項生存利器,亦即這本書最吸引人的特質,卻是她個人低調、含蓄卻極犀利的幽默感。面對種種人性的扭曲、邪惡以及這麽多巨大的傷慟,我想這份幽默感不僅是她個人,也是閱讀這本書的讀者唯一的救贖。

接著,我想提醒讀者一點,雖然本書可讀性極高,也很容易閱讀,但必須先克服一件事:浩繁的歐洲地名及人名!我想象大部分讀者都跟我一樣,對歐洲(尤其是東歐)的地名,不如對亞洲及北美洲來得熟悉,因此,看到層出不窮的陌生地名時,腦袋裏多半一片空白,若您手邊能準備一份原文(或英文)的歐洲地圖(包括俄國)會更好。

至於書中的人名,更是令人眼花繚亂。歐洲貴族經過數世紀的交叉聯姻,似乎形成了一個不分國籍的獨立社會階級,一旦生在這個階級之中,整個歐洲的貴族體系立即自動跟你產生了關聯。蜜絲在書中提及的數量驚人的親朋好友,幾乎全來自權貴家族,不僅每個人都有頭銜,如王子、公主、伯爵……而且姓名都極復雜冗長,名字、教名有兩三個不說,就連姓氏都常用破折號附帶家族的封邑(地)名。英國人譏嘲貴族常有“雙槍管的復姓”(double-barreled last name),本書中的貴族扛著“多槍管復姓”的大有人在。幸好蜜絲極少使用全名,多半只直呼小名(昵稱)及單姓,將襲位及類似馮、祖、德等後面拖拉的家族封地全省了。若能搞清楚蜜絲的周圍人物和彼此的關系,讀起來肯定較能進入情況,增加許多樂趣。

最後,我要再次坦承自己對戰爭史及軍武少有研究,同時亦不懂歐洲語系,翻譯時,多蒙諳德、法語的朋友協助,不過,相信仍在翻譯專有名詞上犯下不少錯誤,在此先請各方專家包涵,不吝指正。

唐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