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1914年初,歐洲表面上波瀾不驚,風平浪靜,實際上卻暗潮洶湧,現存的國家結構很快就將土崩瓦解,不復存在。

地處歐洲大陸的德國因為1870年普法戰爭的勝利,以及工業的迅速發展,一躍成為歐洲頂級強國。1914年,德國建立了一個海外帝國以及一支保護它的強大海軍。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一個世界強國,與歐洲諸國的沖突日益加深。

此時的法國人也從1870年的戰爭中恢復過來了,但當年戰爭失利的恥辱,再加上丟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他們一直耿耿於懷。1914年,法國的勢力在歐洲大陸僅次於德國,時刻準備復仇。

英國也越來越擔心德國海軍的日益強大,勢必會威脅到他們的帝國。

在東方,俄國和處於強弩之末的奧匈帝國之間的摩擦由來已久。在巴爾幹地區,尤其是塞爾維亞,他們渴望建立自己的國家,希望能獲得奧匈帝國的部分領土。而俄國的勢力已經擴展到巴爾幹地區,甚至遠至達達尼爾海峽和地中海,他們跟塞爾維亞達成了同盟,共同對抗奧匈帝國。

俄國也希望肢解掉土耳其帝國。1913年,巴爾幹地區的幾個國家逼迫土耳其放棄了於1913年在歐洲大陸占有的所有領土,他們得到了俄國人的支持。因而,土耳其人對俄國恨之入骨。

1914年,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建立了“三國同盟”,英國、法國、俄國則建立了“三國協約”。戰爭一觸即發。

這些國家之間的局勢非常緊張,可謂劍拔弩張,只需一根導火索就能“引爆”整個歐洲。1914年6月28日,一名塞爾維亞青年刺殺了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及他的妻子,最終點燃歐洲的戰火。

最後通牒,戰前動員、宣戰等一系列行動過後,先是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德國要求俄國停止戰爭動員,俄國對這個要求自然是置若罔聞,而後德國向俄國及其同盟國法國宣戰。緊接著,德國入侵比利時(本書開篇),也讓英國卷入了戰爭。

8月4日,德國和奧匈帝國(同盟國)向協約國——比利時、英國、法國、俄國和塞爾維亞宣戰。意大利仍然保持中立,聲稱他們只會在三國同盟的其他成員受到攻擊時才會出兵。後來,土耳其和保加利亞也加入了同盟國,而意大利、羅馬尼亞和美國則相繼加入了協約國。

隆美爾在戰爭中的經歷極具傳奇色彩,他先後在比利時、法國、羅馬尼亞、奧地利和意大利作戰,跟法國人、俄國人、羅馬尼亞人、意大利人都交過手。他的故事開始於1914年7月31日,也就是戰爭爆發的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