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3章 定都之辯和國號之爭(第2/3頁)

不過,最近杜如晦、房玄齡、魏征、裴世矩和虞世基、李靖等人真正的重心在國號上面。

這國號可比生個娃起名字重要多了,為此杜如晦等人還成立一個臨時研究討論組,吸納了朝野內外相關人才,翻越大量史記典故,進行研究討論。

只是,這一幫人辯論了足足一個月,經常辯論到最後成了問候對方祖宗的吵架,甚至還有一次打了起來,但就是還沒有定下用什麽國號。

沒辦法,由自己最終決定了一國的國號,這等榮譽已經是文人眼中可遇不可求的最高榮譽,為此撕破臉皮,或者直接不要臉,斯文掃地,都在所不惜。

甚至是杜如晦、房玄齡和魏征這等牛人也不能免俗。

終於王君臨受不了這些文人的做事效率了,他召集麾下眾臣,在揚州原來楊廣的皇宮、如今已經被改為大政殿的大殿之中,商議國號一事,並且提前說明,今天國號必須要定下。

杜如晦搶先站出來,神色肅然的大聲說道:“王爺,立國號是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絕不能有半點含糊。臣以為,《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華夏第一個國號是‘夏’,由夏啟所定。而王爺注定是比超秦皇漢武的千古一帝,所以,王爺,臣以為國號為夏最適合不過了…………”

王君臨略一沉思,想了一下,微微點了點頭,道:“其實,以本王看來,我們國號取‘夏’也不錯………”

但不等王君臨將話說完,在場其他一些重臣頓時急了,紛紛搶步而出便要反對,房玄齡最先反應過來,搶先說道:“王爺,國號承載我朝之國運,這件事情務必要慎之又慎,萬萬不可如此輕率,臣以為夏之國號已經被人所用,而且大夏一朝也並未聽說有明君出世,以王爺的格局必定是要立下開天辟地一般的基業,何必拾人牙慧。”

王君臨想了一下,感覺房玄齡說的好像也有道理,自己好不容易穿越而來,這麽辛苦打下了天下,為何就不能立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國號,所以他微微頷首,說道:“房大人言之有理,只是以房大人看來,我們當用何等國號?”

房玄齡立刻說道:“臣先給王爺介紹一下歷朝歷代這國號都是因何而定。”

頓了一下,房玄齡見王君臨表現出一副很有興趣的樣子,立刻接著說道:“王爺,自古以來,歷朝歷代之國號多出自源地,比如秦的祖先為嬴姓,因養馬有功被周封於秦地,遂以秦為國號;後升為諸侯,仍以秦為國號;秦王嬴政滅六國稱始皇帝,繼續沿用秦為國號……”

“秦的國號出自源地,所以秦二世而亡,這可不是好兆頭。”房玄齡還想繼續往下說,不料魏征卻冷哼一聲,搖頭說道:“王爺,以臣來看,王爺要立國號,不如源於封爵,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平定天下後便以“漢”為國號,這便是源於封爵。三國時魏國創建者曹操曾受封為魏王,兒子曹丕承襲爵位後建國,仍以魏為國號。”

虞世基皮笑肉不笑的說道:“魏大人怕是忘了王爺的爵位是秦安王,難道讓王爺立國號為秦不成。”

魏征好似早就知道有人會說這句話,招牌式的冷笑一聲,說道:“王爺自然不能再立秦為國號,但是王爺的爵位是秦安王,取第二個字“安”為國號,結束這亂世,建立大安帝國,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大安帝國………這聽起來也不錯。”王君臨突然感覺魏征說的也挺有道理的,而且大安朝、安國、大安帝國聽起來也不錯,很吉利不是。

“王爺,此種立國之法太過草率。”不料裴世矩卻搖了搖頭,肅然站出說道:“王爺,定國號還是要以發源之地為國號。比如,周部族至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武王滅商以後,就用“周”作為國號。周前期,建都於鎬京,後來,平王東遷洛邑,因洛邑在鎬京之東,故有“東周”之稱。所以,臣以為王爺是從範陽郡起事,成就眼下浩大基業,當以“範”為國號,建立大範帝國。”

“大範帝國……打飯帝國……”王君臨念叨了一下,立刻搖頭道:“這個不好聽。”

“………”裴世矩神色一滯,差點一口老血沒噴出來,但卻又不知道如何反駁,畢竟要立國稱帝的人都說了這個國號不好聽,他還能說什麽呢!只好神色郁悶的退到了一邊,繼續絞盡腦汁的想個新的國號。

虞世基神秘兮兮的上前,說道:“王爺,這國號當於王爺生辰八字有關,從而與上天契合,與帝王契合。比如,王莽所創朝代“新”便有此含義,漢為火德,為赤帝,王莽為土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命授之。臣已經找世外高人根據王爺的生辰八字算過了,隋朝是土德,王爺是金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金德代土德,所以王爺是天命授之,而王爺注定是要建立前無古人的帝國基業,當超越歷朝歷代所有皇帝,臣以為應該以“天”字為國號,立大天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