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太壞

願景,意味著沒啥實際作用的東西,但至少可以畫大餅。

那話怎麽說?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但陳沐沒辦法了,他恰恰就是實幹太多,導致朝廷把接連勝利看得太理所應當,反倒對世界的警惕心變低了。

歷來與北虜的大征大戰,哪次不是花錢花到國庫虧空,軍民死傷數萬才能取得一場決定性勝利?

朝廷等一場決定性勝利等了幾十年,結果一下子紮堆東南西北各路方向數不清的大勝小勝,還有沒完沒了的官船商船為朝廷京運來足可支用數年的糧草銀餉,天下各地珍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夫復何求?

陳沐明顯能感覺到隨四洋軍府的開拓事業節節勝利,皇帝在朝廷的威望也節節升高,他開始像安於現狀的朝臣一樣,變得滿足了。

從一個要在世間填色的度,跨越到另一個無意於世間填色的度。

倒不是說陳沐覺得這樣的萬歷不好,恰恰相反,如今人物財力俱有,深耕國內的科技、文化是再好不過的事。

倘若教他睜眼的時代不是大明王朝嘉靖四十五年的清遠衛,而是如今萬歷十二年的南京城。

他也會更樂於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與精舍美婢、鮮衣美食、駿馬華燈、煙火梨園相伴,把玩鼓吹古董,同花鳥長相廝守。

但陳沐不能讓人忘記警惕,支配永遠都只有一時,而無一世。

世界總在螺旋上升,沒人能永遠立在頂峰。

不論陳沐如今做什麽,都無法保證三百年後大明仍舊能如今日般傲立時間,何況他心裏更偏向百年以後,大明這一國號或許就毀於內亂之中。

哪怕他與此代朝臣攜手,解決了一些如鯁在喉的問題,但也帶來許多隱患,何況眼下君主繼承制度下沒人能保證後世君主永遠賢明。

其實這在陳沐看來也不全是壞事,至少如今的大明帝國很難毀於外患之中,甚至極可能在內憂爆發之時,對比列國仍舊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這對他來說就夠了。

現在,他對於舉辦天下諸國大會的要求,就是對這個世界上一道保險。

“東洋大臣對繼任者的想法與朕相同,將每一屆東洋大臣任期更為六年,最後一年新大臣上任,半年時間完成交接。”

紫禁城乾清宮裏,萬歷召集了半歸隱在家的張居正、內閣輔臣張翰、北洋重臣葉夢熊、兵部尚書張學顏等人前來問政,拿出了陳沐的信。

“亦是說在最後半年,東洋軍府將由兩個大臣共同主事,同時打算這個時段在朝天宮召開天下諸國大會。”

萬歷說到這深深吸了口氣,注視殿內列座大臣,道:“定天下秩序。”

天下秩序。

聽起來雄心壯志,不過在諸位朝臣看來,顯然讓人摸不到頭腦。

天下的秩序,早就在紫禁城門口內外的內閣與六部定下了,至於說那海外邊鄙——那也算天下?

至少在兵部尚書張學顏看來,與其讓朝廷為海上萬裏之外的事操心,倒不如先勸皇帝把內操軍士在北京街上披甲乘馬帶刀的事解決了。

依照祖制,只有內官在郊祭時從內庫取甲兵,祭祀完便要歸還,不是宿衛軍士,持寸刃入宮殿門者,絞;入皇城門者,戍邊衛。

可如今皇帝操練禦林軍,科道不能糾巡,兵部不得檢閱,能管理他們的除了皇帝沒人能治,前些日子還有人白日裏乘輕車長驅街道,驚擾吏民。

結果勸皇帝也不聽,最後就只是將犯事的軍士懲治一番,不了了之。

張學顏如今是對這所謂的天下諸國大會提不起一丁點兒的精神頭。

張翰也不重視這事,但他還是率先拱手問道:“陛下以為如何?”

“朕覺得可行,數十國、上百個地面頭人聚於一處對國朝有好處。”

“其一,是將天下之事掰開碾碎地談一談,朕為紛亂天下做個中人,冊封諸王劃出地面,大夥一應畫押,憑今日之材力,定下秩序,冊封的既為國、未受冊封的則不是國。”

“其二,則是我向諸國派出使者,常駐其國,有事皆可悉知;不過依照陳帥之意,是不叫諸王派使者常駐天朝,至多可駐在哈瓦那,不叫其看清天朝虛實。”

說到這,萬歷皺了皺眉,這錦衣夜行的感覺可不爽,但他還是幫著諸臣分析道:“朕估計,陳帥是想藏著火機與電報……”

皇帝一歪頭,擠眼睛道:“小心眼樣兒。”

其實這駐派使者一事,是皇帝覺得最別扭的事,覺得陳沐想反了,應該把諸國使者都摟到北京來,有事他能逮到紫禁城裏挨個罵,那才過癮。

把自家使者放到別人家裏去,被別的國王召見來召見去的,那算什麽事?

“他要真覺得這樣合適,往後朕派到別人家的使者,至少得是陳九經那樣,拿出去帶著兵能給朕幹大事的武官,免得受欺負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