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52章 突擊檢查

歸德府這一次風波,隨著府試弊案的結案,最後是以趙家服輸,當地豪強按照朝廷律令繳納夏糧,漕糧最後結束。

林延潮主政後,可謂大獲全勝。

隨即就是黃河伏秋大汛,今年的水情介於萬歷十一年及萬歷十年之間。

雖說沒有萬歷十年那次,整個黃河南北決堤,千裏澤國的景象,但對於兩岸官員,百姓卻又一次遭了大水。

大明享國兩百多年的歷史上,黃河水災對這個帝國的頻率,不是,五年一次,也不是三年一次,也不是兩年一次,而是驚人的一年兩次。

這一次黃河水災,來勢洶洶。

最後南岸決堤,陜西,河南數郡成為澤國,大水所過之處,屋舍田地盡數被淹。

消息傳出天子震怒,欲問罪河道總督李子華。

而李子華上表自辯,將黃河決堤的責任都推脫在漕運與河道相互不統屬,保漕不保河,保河不保漕,二者實難兼顧。

李子華將鍋都丟給了漕運,又花錢打點,最後天子下旨李子華治河三年,有負天恩,本欲罷官抄家,但念及大臣體面,改令致仕。

李子華最後可謂逃過一劫,令眾官員齊呼不公平。李子華治河三年,將河道搞成了什麽樣子大家是都知道的。

不說貪汙河工公款,而且還令沿河官員到他指定的料家那買河工料,今年河水泛濫,李子華你難辭其咎,但天子就這麽饒過他了,實在是令貪官逍遙法外。

不過李子華在河道任上所作所為,仍是激起了民怨。

他返家路上,不知何人將他的路途消息泄露,於是他的官轎在驛站遭遇遭災百姓圍攻。李子華不得不化妝成百姓逃脫,回鄉後不過一年即郁郁而終。

李子華免職後,朝廷各部商議,為了改變漕運和河道互不統屬的局面,於是決定設一大員,總理河,漕二事。

也就說朝廷不再分別設河道總督,漕運總督了。而是將河道,漕運兩衙門合並,歸於一名官員管理。

聽到這消息後,朝堂震動,漕運河道是朝廷最重要的兩件政事。

新任總督,總理河道,漕運二事,還兼任鳳陽巡撫,這可謂權力空前,沿河沿漕任何官員都必須聽他調遣,這樣的職務,哪個官員能勝任?

還有漕運總督是在都察院掛銜,河道總督是在工部掛銜,那麽兩事合並,新任總督是在工部,還是都察院掛銜呢?

掛銜乍看是小事,背後的名堂可是不小。這不是工部和都察院兩個衙門爭論,也不是朝廷的重心,到底是保漕為主?還是治河為主?

背後的實質是內閣與都察院的交鋒。

內閣首輔申時行是意屬歸工部,但李植,江東之等官員則意屬都察院。

這又可以看作是內閣與言官的一次交鋒。

最後結果,新任總督的官銜是,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

結果一出是言官大勝,李植,江東之等官員是拍手相慶,這回可是狠狠地漲了面子了,重挫申時行這老匹夫的顏面。

不過李植,江東之他們笑了沒兩天,朝廷任命潘季馴為,新任的漕運總督巡撫鳳陽兼管河道。

潘季馴是什麽人?

張居正,申時行兩位首輔的同黨啊。

張居正抄家時,潘季馴上奏天子,為張居正求情。

然後在高啟愚鄉試案中,李植,江東之彈劾申時行與吏部尚書楊巍,時為刑部尚書的潘季馴為申時行說話,結果被彈劾罷官,落職為民。

潘季馴罷官後,朝中一直有官員為他說話,鳴不平。

這一次李子華將河道搞成這樣一個爛攤子,天子這才想起了潘季馴。

潘季馴擔任河道總督時,黃河治理的是井井有條,沒有遭遇過什麽大災。

潘季馴在徐州下遊治河所修的大壩,朝廷後面沒往裏面投過一兩銀子,之後數年大水一點事也沒有。

一句話概括潘季馴的功績,就是“河安正流”。

李子華擔任河道總督的水平連給潘季馴捧腳都不夠格,正所謂國難思良將,天子也明白當初自己是對不起潘季馴的。

所以申時行向天子推薦潘季馴時,天子將李植,江東之等人推薦河道總督的名單,盡數丟在一旁,之前志在必得的楊一魁也落選了。最後天子下詔啟用潘季馴,為新任漕運總督,兼理河道,並加太子太保。

從一名推官到太子太保,位晉一品,潘季馴已位極人臣。

消息一出,眾官員拍手相慶,朝廷上下都以為治河之事,非潘季馴不可。

這時身在浙江老家賦閑的潘季馴,已是為宦多年,落在一身病痛,而且年事已高。

但潘季馴接到聖旨後,二話不說,柴車幅巾赴任。

不說潘季馴赴任,就說潘季馴擔任漕運總督兼理河道的消息一出,朝堂上下都是嘲笑李植,江東之,爭了半天費盡心機,結果給他人作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