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7章 教化(第2/2頁)

陳矩聞言即奉上天理報。

這天理報記載的都是各地的孝行節婦,天子搖了搖頭道:“地方官員平日裏滿紙虛文也就罷了,連文章上也是滿嘴虛話,如此也就罷了。但這等餓子而孝母之舉,也稱得上孝行?如此哪得教化之用?”

說完天子一面看一面搖頭,最後才看新民報。

卻說三份報紙裏,新民報份量最足,僅憑這一點就令天子很滿意了。

天子突然問道:“母後最近還喜歡報紙嗎?”

田義道:“太後當然喜歡,只是她近來不敢看,說怕傷眼睛,讓宮裏人讀給她聽。上一次宮裏太監將恪守讀成了客守,還給她老人家聽出來了。只是這新民報她仍是不讀的,反而對於天理報卻是叫文書房每刊不落地送到慈寧宮來。”

李太後為什麽不讀這新民報,天子是知道的,他當下將新民報紙翻開。才看了一眼,天子就忍不住笑了。

但見這新民報頭版最顯眼之處不是文章,而是京裏某某藥堂剛出了一方子,此方專治花柳病。

對於新民報這樣傷風敗俗之舉,朝臣們一直有議論。但是皇明時報,天理報朝廷幾乎都是在貼錢在辦,唯獨是新民報還有盈余。

這新民報創收的辦法,就是這廣而告之之舉,簡稱廣告,這名字說來簡直令人可笑。

故而天子卻是允許了,原因很簡單他是新民報的粉絲啊。

天子繼續看下去,這新民報也有意思,每日最顯眼處內容都有不同,今日先摘錄了幾則文人鬥智故事,主人公是王安石與蘇東坡。

一日,王安石與蘇東坡論及鯢字,說此字從魚從兒,合是魚子,四馬曰駟,天蟲為蠶,古人制字,定非無義。

蘇東坡聞言拱手問道:“鳩字九鳥,可知有故?”

王安石想了許久,想不出是何緣故,於是認真請教。

蘇東坡笑道:“《毛詩》雲:‘鳴鳩在桑,其子七兮。’連娘帶爺,共是九個。”

天子看到這裏,不由手撫圓肚大笑道:“有意思,有意思。”

然後天子又看了幾則都是這樣文人智鬥的故事,都是開懷大笑。

天子道:“對於讀書人而言這樣的故事最是討巧了,這新民報嘛,比天理報少了教化之意,比皇明時報少了幾分嚴謹,但勝在合人心思。”

天子繼續讀下去,當然除了這些笑料,還有各地科舉之事,都不知這主編從哪裏找來的,一條條看去都是令人看得津津有味。

其中還有幾篇古人論戰,甚至有一篇番薯在北直隸推廣情況。

在這講述番薯的篇幅裏,裏面介紹了一條用番薯備荒之法。

他說若是某地鬧饑荒,就可以立即栽種番薯種子,只要番薯長到兩個月,就可收得指頭大小的番薯,而其莖葉可以拿來蔬菜,如此可以大大減輕饑荒。

天子看了搖了搖頭道:“稀奇,稀奇,這等說法可有什麽所憑嗎?不會是想當然想出來的吧。”

陳矩,田義都是說不知。

天子又記得上一刊的新民報也說的是番薯,這文章他很有印象,說的是番薯在北直隸某縣的推廣,說是今年饑荒來的時候,當地百姓白天起來是紅薯煮一鍋稀飯再加紅薯,中午又是一鍋紅薯稀飯,晚上還有一鍋紅薯稀飯。

就是靠著這紅薯稀飯,吃得人肚子裏直泛酸水,燒心燒心,有的家人沒有主糧,就是靠這紅薯過日子,家裏的小孩子每頓飯前沒先吃個七八條紅薯,就不許吃一點主食。

這說得都是人日子過得如何如何苦,仿佛筆者深入其境了一般,但不知為何這樣的文章看得卻令人覺得比那些滿紙經義,道德文章的報紙讀起來引人入勝多了。

不少人看完後都是掬一把眼淚,同時到了最後也為北直隸各州縣戰勝這場饑荒而喜極而泣。

天子看了也是感觸很深,不免又想起了當初主持屯田的林延潮,徐貞明。

天子對陳矩,田義道:“這新民報的主編,朕記得是孫承宗吧。他現在是何職?”

陳矩道:“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修撰。”

天子道:“此人乃是人才也,讓他屈身辦此報紙太可惜了。下中旨任他為侍講,朕另有大用。”

陳矩吃了一驚道:“陛下,此人三年前才升是修撰。何況下中旨用人內閣吏部那邊會有說辭。”

天子道:“朕知道,但朕就是要讓天下人知道孫承宗是朕一手提拔的。人才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