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潮流(第3/3頁)

其次還要明白考試大綱上在說什麽,這種人也不是沒有,那些曾經在“義膽營”或者跟江陰邑打過交道的商人,應該也有這樣的人才,但同樣的,數量絕對可憐。

只這兩點,就已經刷掉了大多數知道這個消息的人,那麽篩選過後,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外界想要吃到李解放出來的甜頭、紅利,只憑身份而言,一定是非富即貴。

那麽這樣的人進入到淮水伯府體系,誰占誰便宜,現在還不知道呢。

所以看似公正透明的考試,其實背後就是一個意思,之前在淮中城吃了苦頭的孩兒們,想要吃肉,跟著李哥走。

就這麽簡單。

不過此事的意義,顯然不僅僅是“內部分紅”這麽簡單,其沖擊性在隨國上大夫曾善返回隨國的途中,就直接形成了驚人的風波。

新蔡城外,汝水碼頭,隨處可見衣冠周正的士人,拖家帶口順流直下,搭船前往淮中城。

“家祖將考試大綱帶回族中,如今族中子弟,皆是結伴前往淮中城。”

“莫非人多要過關容易一些?”

“吾家以版築營造立足於蔡國,此去淮中城,不過是專精此項。一月之內,熟練文字書寫即可。至於縣邑佐官之位,便不去爭奪。”

“唔……”

從“花甲宴”回來的老者中,也不是沒有靈醒之輩,算了算成功率,就專門盯著本族專精的技術崗位去。

留在蔡國,也不是沒有機會,只是蔡國的機會,留給已經在蔡國本土吃到好處的繼續把持。

淮水伯府那裏,則是新局面,要是能打開,對他們這種技術流的家族而言,好處不言自明。

目的性極強的二流地頭蛇,大多都是英才盡出,完全沒有保留的意思。

這時候還保留,就有點無腦無知。

“花甲宴”上李解鬧出來的這一出,六十歲朝上的老頭子們,就算只是普通人,也看得出來,這考試,不會只有這一回,肯定還會有下一回。

但是下一回,還能像這一回如此競爭“平和”?

只要第一次成功,第二次一定是應試者如過江之鯽,想都不想的事情。

到了那時候,在淮水伯府治下主動學習的人,只會更多不會變少。

競爭的激烈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是越來越大。

而且蔡國的老江湖們,跟李解接觸的比較早,有些外國人並不太清楚李解這裏有個特點,那些在國際上極其珍貴的東西,其實在李解這裏,未必就真的如何稀少,只是人為把控,沒有過分地放量出來。

反正在蔡國,絲綢有人囤,但紙張囤的人不多,二道販子也不會在手中壓多少貨,能夠在新鄭、洛邑、絳城脫手,價格合適,都是直接出手的,鮮有一而再再而三地擡價。

現在淮水伯府的“考試”一出,很多蔡國人都是慶幸無比,擺明了李解手中的紙張,以後不會珍惜到哪裏去。

而紙張的特殊性,蔡國精英也是心知肚明,既然這玩意兒是放量管夠的,那麽淮中城那些大大小小的學校,以後一定是大量用紙,整個淮水伯府的人才接力問題,較之列國,只強不弱。

列國培養一個頂級精英,淮水伯府或許培養不了頂級精英,但可以培養一百個一千個普通精英,堆數量都能堆死列國。

這就是個算術題,而且還是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大趨勢的算術題。

“哈哈哈哈……千帆競爭,百舸前來,此何謂教化?此謂教化!”

淮中城的一號碼頭上,滑板攙扶著祖父,原滑國大夫稽,登上了岸邊的高台觀看景致,入眼處,舟船競相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