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各忙各的(第2/3頁)

漢軍的戰鬥力太強了,鬥皇完全看不到勝利的希望。

他唯一能期待的,就是漢軍在長期的圍攻消耗戰中,將精銳逐漸打光,那麽這樣的話,還能有反攻的希望。

那一天可能很遙遠,鬥皇甚至都已經打了自己絕對看不到那一天的主意,他最大的決心,就是兩代人甚至三代人,將漢子國消耗死。

在此之前,鬥皇準備著手的,無非是重建楚國都邑,效仿秦國和齊國,設置多個都邑,但實際統治核心,必須後撤,並且在漢西建立有效防線。

即便不能防住漢軍,給核心統治區撤離的反應時間,那也是相當好的。

於是乎,明知道漢軍從渚宮出發,先蕩平雍澨,後進逼上鄀,楚國方面,尤其是楚國中央,並沒有什麽動作。

甚至郢都有人抨擊令尹鬥皇的時候,鬥皇也是充耳不聞,假裝這種冷嘲熱諷沒聽到。

至於在朝會之上,他一邊要拉攏趙太後,尋求李解、楚王的政治支持,一邊也確實拿出了一些好處給順從他的氏族。

如楚西屈氏之流,鬥皇允許他們一邊組織馬隊前往巴蜀采購生絲,一邊又將巴蜀生絲,轉賣到淮水流域。

同時就在陽水之畔,明明渚宮和郢都互相望得見,但還是在兩個地方的天然交界處,開辦了互通貿易的市場。

陽水上的一座木橋,一南一北,各有一座交易市場。

在這裏,漢子國的各種特產,都會在河南集中起來,然後銷售到河北。

橋並不長,也就十幾丈的長度,但從橋南到橋北,一次交易,就是完成了一次進出口。

兩岸的倉庫,雖說有官方的推波助瀾,但民間私自建設的臨時倉庫,也是相當相當的多。

甚至有些管制物品,比如說青銅器、糧食、玉石,此時雙方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在交易。

為了穩住郢都的局面,防止暴亂發生,令尹鬥皇算是使出了渾身解數,一面將鬥氏子弟全部提拔出來,在關鍵的實權崗位上,都是用了自己最信得過的人;一面到處籌措物資,既要保證供暖過冬,也要保證糧食果腹。

完成這個高難度任務,鬥皇甚至連百濮人都放了一馬,行政命令上,允許百濮人可以進入楚國境內,前往允許的市場進行交易。

這跟以前楚國在面對百濮諸部上的政策,基本就是全面推倒。

以往楚國的國策,就是把狗蠻子往死裏逼,逼死了狗蠻子,自然地盤就是自己的。

在逼迫的過程中,還會把楚國的手下敗將,封地到這些狗蠻子的附近,讓他們去跟狗蠻子打生打死。

這樣雙管齊下,在缺少交易的狀況下,武器裝備落後、營養攝入失衡的百濮諸部,只能不斷地往深山往西南地區發展。

但現在令尹鬥皇,卻通過了一道法令,可以讓百濮人前往楚國境內的關市進行交易,也就是說過,楚國頭一次要跟狗蠻子玩溫和政策,而不是剛到底。

要知道哪怕面對老妖怪最霸氣的時候,楚國崩歸崩,還是當吳國是狗蠻子的,只是這只狗蠻子比較能打。

毫無疑問,鬥皇這一次幹出來的事情,直接讓整個楚國核心統治區都在震蕩,但震蕩歸震蕩,鬥皇在冬季的財政上,居然還有上浮。

原因就在於,百濮諸部多少年積累的各種物資,可以通過楚國來釋放,而這些物資,楚國人就算不用,轉手到渚宮,就能從漢子國換來更需要的過冬物資。

其中百濮諸部存量最大的,就是各種皮毛、鹿角、犀角、象牙、寶石、羽毛、礦物、木材等等。

這些對現在的楚國來說,基本沒什麽卵用,但對漢子國而言,卻是需求量不小。

漢軍的軍裝是制度化的,軍官和士兵之間的區分,也主要就是靠金屬徽章和不同顏色的羽毛。

這些東西,都比較昂貴,看上去沒什麽卵用,但對部隊的統一性、凝聚力,還是有幫助的。

整個貿易過程中,陽水兩岸,橋北的楚國口岸,其關市稅,根據不同的貨物,從值百抽二到值十抽一不等。

令尹鬥皇在針對不同的商品,要根據通關口岸的貨物交易量來定稅,整個冬天,基本上能夠做到一物一稅。

大宗貨物的稅少一點,奢侈品的稅多一點,同時關稅和市稅,只征一次。

同時交易雙方,在通關口岸會請關市大使為官方中人,那麽每次交易,就可以根據通關口岸的行市市價來進行估算。

楚國令尹鬥皇,將通關口岸的出口交易預估,稱之為“估賣法”,因為從本國出口,比較容易控制,商人基本也沒有反抗的能力,很容易在這上面稍微做一點手腳,也不多貪,大概就是在百分之二左右。

這麽一點,對穿越前的李總裁來說,絕對是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