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劍與鞘(第2/2頁)

傅介子以為,自己便是那把劍。

博望侯雖死去多年,但他的事業,得有人來繼承,不可人亡政息。

傅介子大氅飄飄,登上軺車,旌節前指,向著西方。

徐奉德、夏丁卯等人在道旁相送,朝傅介子和他手中的漢節長拜,他們則像極了靜靜等待利劍歸來的木鞘:

“不管傅公何日歸來,懸泉置三十七名吏、卒,永遠在此等候!”

……

從懸泉置西去,傅介子的使團先經過了敦煌郡府。

傅介子與敦煌太守碰面,傳達中央精神,密談了一夜。次日沿著絲路向西北行,繞過還結著冰的哈拉齊湖,往河倉城方向走去。

從離開懸泉置後,鄭吉就在聽孫十萬、盧九舌他們說起任弘此人事跡,聽說傅公對此子十分看重,甚至贈了一匹西域好馬,又舉薦他做燧長,如今更征辟為假吏……

盧九舌繪聲繪色地說道:“懸泉置的呂多黍告訴我,任弘做燧長期間,破獲了一起奸闌出物的大案。又遇到匈奴滋擾,以區區五人力敵兩千胡虜,最終竟守住了破虜燧,還砍了七顆匈奴首級,殺死一名百騎長……”

“五人頂住了兩千的圍攻?”

鄭吉十分驚訝,覺得是盧九舌誇張了,雖然漢軍裝備精良,軍中常有一漢當三胡的說法,但五人對兩千,太過懸殊。

同時他對任弘此人,也越發好奇,文能獻饢,武能守燧,絕非凡俗人物啊。

“反正,你很快就要見著人了,是真是假,到時候一問便知。”

盧九舌指著前面道:“那應該就是河倉城了!”

眾人遠遠望去,果然看見疏勒河南岸的凹地上,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土塢堡。

塢堡西邊百步外是一座大湖,同樣結冰未全化開,湖邊胡楊落了葉,紅柳也蔫蔫的,顯得有些寂寥。但兵卒、馬車卻往來不息,將敦煌郡的糧食運到河倉城囤積,或繼而運往各烽燧發放。

河倉城東南距敦煌城一百二十漢裏,西距玉門關三十漢裏,這裏自然條件很好,夏秋水草豐茂,又有長城保護,所以常作為使節團和大軍西出玉門前,補充幹糧、衣甲的最後一站。

任弘和騎吏奚充國等先行抵達,來做出塞準備的十余人,就在此等候。

周圍高地上建有數座烽燧,老早就發現了使團,等傅介子派人過去表明身份,驗明符節後,守河倉城的候長前來迎接,一同來的還有奚充國、任弘。

“下吏任弘,拜見傅公!”

任弘朝傅介子行禮,他今日穿著一身皂色吏服,外面套著一身皮甲,頭上則戴武吏的赤幘,腰帶環刀,顯得十分英武。

尤其是左臉上那小道被箭矢劃過留下的疤,更如同戰鬥的勛章,讓人覺得,他與半年前那個在懸泉置誇誇其談的小吏,精氣神完全不同了……

“瞧啊。”

傅介子自然也聽說了任弘做燧長期間的“光榮事跡”,更堅定自己沒看錯人,見他這般模樣,便指著任弘對副使吳宗年道:

“我說什麽來著,這孺子做了幾個月燧長,經歷了生死後,果然將一塊石頭,煉成了鐵。”

又對任弘肅然道:“昔日你我在貳師泉做了約定,既然你守住了烽燧,幸而未死,那我也說到做到。往後,你也是使團吏士一員了!”

“只是到了西域,還有數不盡的險阻困苦,任弘,你現在後悔還來得及!”

任弘擡首笑道:

“不悔,光成了鐵還不夠,下吏只希望去西域一趟後,能如傅公麾下的眾吏士般,進一步百煉成鋼!”

“還是那麽會說話。”

傅介子說著看向任弘身後同來的兩人,一個年輕些,圓臉杏眼似胡人,背著角弓不卑不亢。

另一人四旬左右,膀大腰粗滿臉胡須,虎目瞪人欲噬。

“奚充國去信說,在敦煌募到了可靠的勇士?便是這二人?”

“正是!”

任弘介紹道:“此乃趙漢兒,字歸漢。”

又指著另一人:“這是韓敢當。”

“字飛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