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西寧(第2/3頁)

“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臣充國材下,犬馬齒衰,不識長策,唯縣官及大將軍、公卿議臣采擇!”

霍光讀罷,對西羌再也不擔憂了。

“內不損威武之重,外不令虜得乘間之勢,此萬世之策也!”

這也是他重用趙充國的原因。

可惜太老,做不了他霍家的女婿。

而其子趙卬又太平庸,不足以讓霍光扔一個女兒過去。

說到女兒,他便又想起一人來。

“護羌校尉任弘的奏疏,怎麽還沒到?是受傷了連上書都念不出來讓人代筆了?”

最後,任弘的奏疏居然比三人的晚了半天,霍光很清楚他的用意,這孺子又耍小聰明了,浩星賜與辛武賢相互攻訐,他是擺明了不想得罪任何一人啊,反正有了二人襯托,護羌校尉的政績功勛顯得鶴立雞群,兩只雞互啄,他就沒必要摻和進去了。

任弘只委婉地提及,卑禾雖然因為辛武賢的失誤,與先零同反,叫先零有了一個可以依靠的後方,然尚可安撫南方罕開羌,捐大小榆谷予之。北方的狼姓小月氏五部在匈奴使者慫恿下向南進發,任弘也有一個招撫他們的計劃……

而其奏疏後半段,一直在強調匈奴的動作,擔心單於會效仿冒頓滅月氏、東胡,對烏孫發動突襲,若叫胡虜得逞,大漢聯合烏孫滅匈奴的策略,恐怕要落空了。

中朝的杜延年、田廣明等人也對此憂心忡忡。

霍光卻道:“任道遠的擔憂不無道理,匈奴乘著大漢在烏桓、西羌有事,要進攻的方向,確實更可能是烏孫,而非河西。”

“但如今的匈奴,又豈是冒頓時那引弓之民盡為一家,控弦四十萬的百蠻大國?被孝武皇帝打了那麽多年,胡虜的實力已削了泰半,連小小烏桓都滅不了,想要一舉吞並控弦十萬的烏孫?談何容易。”

霍光竟不怎麽擔心:“反正現在派遣使者去警告也來不及了,吾等只能秣馬厲兵,為大仗做準備。”

“讓烏孫被匈奴打疼一次也並非壞事,一向只有漢使去慫恿烏孫結盟,這次,要讓烏孫使者來哭漢庭,求大漢發兵與之聯合!”

……

另一邊,任弘雖然“身負重傷”,但仍做出一副帶傷辦公的架勢,二月初時,他與金賞奉趙充國之命,一同帶三千兵卒過了湟峽。

趙充國將大軍分成數部,分別駐屯在交通要道處。等到河冰解凍運下木材,修繕亭隧,疏通溝渠,整治湟峽以西的道路橋梁,使通道到達鮮水附近。

再過半個月春天田耕開始,每個兵卒授田二十畝,到四月青草生長,由任弘帶著熟悉當地地形的募兵、胡騎幹,副馬二百匹,在河邊放牧吃草,作為保衛耕田人的流動部隊。

在抵達湟峽以西數十裏,一處名叫“西平亭”的地方時,任弘被一座獨特的烽燧吸引了注意力。

任弘做過燧長,在河西更是見過數不清的烽燧,可它們多是夯土築成,但西平亭的燧,卻是石頭的。

他繞著這高近十丈的建築看,卻見其建築材料是當地常見的石片和黃泥土,石墻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一共三層,功能同任弘待過的破虜燧差不多。

但堅固程度,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任弘招來當地亭長,問道:“這烽燧修多久了,為何是石砌的?”

“敢告於任護羌,早在數十年前,李息將軍征羌時就修了,作為金城郡的西界,後來廢棄了,至於為何用石……”

亭長指著將這個河谷團團包圍的大山道:“因缺少能夯的生土,石頭倒是多,當然棄土用石了。”

話雖如此,但任弘瞧這西平亭烽燧的形制,不就是後世甘、青一帶的羌人碉樓麽?但聽說河湟羌人是沒有城邑的,在過冬的河谷裏也只住簡陋矮小的石屋,沒有修築這麽高大建築的能力。

用後世的羌人碉樓來對付現在的羌人,這真是個歹毒的法子。

任弘琢磨道:“連我要新修的障城,也可以用石頭砌成。”

作為趙充國屯田策的補充,任弘提議,在湟峽以西修築一座障城,當成屯田兵的駐地,而未來平定羌亂後,更可以新設一個縣。

任弘這麽說是有私心的,他赴任護羌校尉五個月來,成績斐然,先是招募支姓小月氏降服,戶口多了。

又帶兵擊羌取得大勝,保住了金城不失,戰功有了。

只差最後一項,那便是辛武賢念念不忘的開疆拓土。

他這護羌校尉的政績,就刷全了,到時候再報一個“舊傷復發”,或許霍光就會將他調回長安去,反正西羌有趙充國坐鎮,大亂平息只是時間問題。

“秺侯,我看這西平亭,便是一處築城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