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對日貿易 二 謝國明(第2/3頁)

“哦……唉……”狄柳蔭這時候也想起謝國明是誰了,也跟著感嘆起來。

他自己對日本歷史略有了解,出發前又去文化部補了補課,對這段時間的歷史不說精通,但總歸是有個大概的印象的。這謝國明可是博多歷史上一個重要人物,他在博多做了很多善事,在民間威望很好,甚至有人把針灸、造船、蕎麥面、剪刀等技術的傳入都歸功於他。直到現代,博多仍有紀念謝國明的傳統。

謝國明死後葬於博多,傳說墓邊有一棵大楠樹,後來長成了參天巨樹連墓都包了起來,可惜後來失火燒沒了,再後來又復制了一個,成為了博多一處景點。

不過謝國明後世的名聲顯然在現世起不到多少作用,由於他投靠的三浦家在政爭中身死族滅,謝家的地位也岌岌可危。謝國明1252年去世,53年他的家人就被趕出了小呂島,也太快了點。

旁邊聽著的韓松此時起了興趣,說道:“這謝公的後人還在博多吧,我們去拜訪一下怎麽樣?”

……

博多地界內有兩條大河自東南向西北流入博多灣,南為那珂川,北為明堂川,中間夾著的平原地帶上就坐落著居住區博多町。

寒霜號駛入那珂川河口的碼頭停泊下來。碼頭是當地商人運營的,只需要繳納少許停泊費即可,沒有討厭的市舶司過來收關稅。

冬日晝短,到岸的時候已經近黃昏了。由於人生地不熟,東海人先在船上過了一晚,第二天才分批讓水手下船放風。

沒想到第二天,碼頭邊竟然圍了一大幫人。原來昨天寒霜號的英姿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博多町本來就不大,很快就傳遍了,然後天一亮,好事者就紛紛過來圍觀這艘漂亮的“大船”。

水手們被圍觀群眾拉著,用半生不熟的漢語問這問那,很是不耐煩。不過沒過多久,有幾個賊眉鼠目的過來悄悄說了幾句,水手們馬上心領神會,跟著他們去了一處偏僻的所在,後話不提。

深知人靠衣裝馬靠鞍以及狗眼看人低的道理,韓松和狄柳蔭等人換上在明州定制的繪有簡化版辣土豆LOGO的華麗絲綢長袍,才走下船去。圍觀群眾見了這幾個“貴人”,自慚形陋,果然自覺讓開路來。

袁修輕車熟路地跑去旁邊,與一邊看著寒露號一邊在小巷的陰影裏等著的幾個牙人交談了兩句,然後帶了一個黑瘦子過來。

這些牙人其實也是華人,不過久居博多,會說流利的日語,對日本的風土人情也非常熟悉,可謂標準的地頭蛇。

……

“謝太郎國明啊,”這個叫楊平的牙人聽了韓松的問題,不用思索就回答起來,“他家也在唐坊,就是最靠近櫛田神社的那一間大宅。不過我也不知道這時候他在不在,如果不在家,或許會在承天寺那邊。”

“等等,”韓松有些糊塗,“謝公不是過世了嗎?還有這謝太郎國明是什麽意思?”

楊平奇怪地打量了一下這幾個沒常識的人。他們雖然穿著華服,但都是髡發,難道是還俗的和尚,太久沒過問世事了?想到這裏,他雙手合十,說道:“大師,謝公雖然過世了,但他的名字還要作為商人的名號繼續傳承的啊,不然一世英名不就白白流走了?所以這謝太郎國明的名號就由謝公之子繼承了。這名字是日本式的說法,謝公排行老大,倭人便稱他為謝太郎,當初謝公做了小呂島的地頭,按慣例得取個日本姓氏,倭姓以字多為貴,謝公便用這謝太郎為姓了。”

這個時代,商人把名字作為家族資產傳承是件很正常的事。這謝國明,還有高密的孫天和,都是這種情況。不只中國和日本,就連阿拉伯地區和歐洲也有類似的傳統。

而日本這個國家,有著奇怪的親外又排外的特性。他們一方面大量地吸收外來文化並崇拜外國人,一方面又固執地保持著某些本國傳統,要求外人融入日本而不是反過來,不管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如此。

就拿現在來說,他們一邊貪婪地吸收宋朝文化,一邊對宋人保持尊敬,另一邊卻堅持要求在日的宋人“歸化”,改用日式姓名,使用日式語言。歷史上,不少華人曾經在日本定居,獲得過一時的超國民待遇,但最終都漸漸化為了日本人。

幾人沉默了一會兒,便要楊平帶他們去拜訪這代的“謝國明”。楊平去旁邊小巷子雇了幾頂小竹轎子,擡著眾人,沿著江岸邊的小路,前往南邊的櫛田神社。

櫛田神社建在那珂川東岸,是神道教的活動場所,沒什麽特別的,不過它東邊就是宋人的聚居區“唐坊”,謝國明一家也居住在這裏。

韓松和狄柳蔭等人帶著幾件禮物,在楊平的帶領下,找到了謝國明的宅邸。但沒想到,這時候他家門前站了一排提著刀的武士,不知道是怎麽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