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分兵(第2/3頁)

而且時間也不在他這邊,若是拖得久了,無疑會被其他軍閥看輕。只是看輕也就罷了,可要知道,李璮可是對濰州這個糧倉和莒州這個南下通道虎視眈眈呢。若是自己連一夥賊人都搞不定,那麽李璮會雪中送炭還是落井下石,這可不好說啊……

看了一會兒地圖,姜思明瞻前顧後,始終想不到破局之道,最後茶也喝幹了,幹脆搖鈴請了幾個幕僚過來,共商大事。

這些幕僚也不是什麽精通謀略的軍師,在軍中多是做些錢糧、書記、後勤之類的工作,請過來無非是死馬當活馬醫,看看這些外行人能不能出個稀奇的點子。但他們一個個倒是都覺得終於到了發揮畢生所學的時候,圍在地圖旁邊,興奮地討論著。

“發兵一路向東,奪取黃島,然後造舟渡海,直取即墨如何?”

“……往黃島一路上全是山林,如今三九隆冬,大軍未至便先凍餓而死了。”

“那膠西城之南,距海邊尚有數裏之地,自此潛渡,繞至城東,再一舉奪城如何?”

“且不說膠南亦是山林你如何過去,只要賊人多放哨探,多設望樓,膠州城外數裏皆是曠野,你如何潛行?”

“唔,膠西城中必有心向王師之士紳,邀彼施以援手,遣數百精兵易裝成商旅入城,之後裏應外合,膠西城必可一舉而下!”

“哼,那李應聽說做了甚商會會長,糾結一幫奸商劣紳,在膠西城行官府之事,恐怕他們搜起細作來比東海賊還要用心。”

“先去城前搦戰,然後佯敗,引賊軍追擊,再伏擊之!”

“這一片一馬平川,你去哪伏擊?再說了,賊人堅守不動又當如何?”

聽著幕僚們提出一個又一個不靠譜的主意,姜思明越來越不耐煩。這時,一個一直在旁邊靜靜看著地圖的幕僚開口說道:“走膠水縣如何?”

“膠水縣?”姜思明看了看這人,是一個管賬目的張姓書記官,下意識地擺手反駁道:“此去膠水縣要二百多裏,再折往膠西或者即墨,又得百多裏,如此長途奔襲,紕漏之處太多,恐怕還沒接敵,自軍就先潰了。”

“非也。”張書記堅定地說道,“大軍可先往濰州就食,再折往膠水縣。濰州糧草充裕,足夠供給大軍所需。到達膠水縣,或可在此紮營,或可重修城墻,無論如何,皆可在此立一紮實營壘。”

姜思明看了看地圖,一愣,問道:“那又如何呢?”

膠水縣理論上是萊州轄下,屬於李璮的地盤,雖說現在荒廢了基本沒什麽價值,但占了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張書記指了指地圖,說道:“姜萬戶貴人多忘事。膠水縣內,可是有一營蒙古天兵駐在的!萬戶雖然無法調遣他們,但只要稍許利籠絡,誘之同行想必不難。

此時天寒地凍,大沽河近海處或許仍有流水,但北邊上流處定然已封凍,不成阻礙。此為天時。

膠水縣距即墨膠西雖隔百裏,但一路上皆是平原無險可守,賊人無法借城池地形守禦,我軍有上千鐵騎在側,大可縱橫自如。此為地利。

膠東民人陷於賊手數月,必定渴望王師解救,大軍一到,哪能不簞食壺漿來迎?糧草難題便迎刃而解。此為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皆在萬戶之手,萬戶只需揮師直入,賊人定然土崩瓦解!”

姜思明一聽,精神立刻振奮起來,走到地圖旁研究起這條路線,越想越覺得有道理。

他之前只從軍事角度考慮問題,受補給線的束縛,總想著從最短路徑正面攻破。但沒想到這其實是個政治問題,只要自己表現出泰山壓頂的姿態,賊軍在膠州毫無根基,立刻便土崩瓦解了!

想到這裏,他的心情不由得喜悅起來,立刻演出了一番禮賢下士的戲碼,朝張書記抱拳行禮,說道:“多謝先生賜教。”

張書記自然要立刻將姜萬戶扶起,緊接著回禮,口稱“受不起”“才疏學淺”“雕蟲小技”之類的。之後賓主盡歡,姜思明給他升職加薪送年貨不提。

不過這只是個模糊的方案,具體的軍事計劃,還是要由姜思明帶領專業軍人制定的。

深思熟慮之後,他認為諸城這邊還是要留下一部分軍隊,對膠州方向保持壓力,以免東海人發現他的意圖後可以從容調兵應對。

最終,他留下了一千正兵(包括趙與贏和他殘余的幾十名騎兵)和三千輔兵在這裏,派心腹大將範泰統領,然後面授機宜,要他“做出侵攻姿態,但穩紮穩打以防禦為主,若發現戰機,也要果斷抓住”。自己帶了四千多正兵和三千輔兵(又在諸城征召了一千),前往濰州,準備以濰州為基地,向東先占膠水,再取膠州。

當然,接近年關,姜萬戶也沒有那麽不近人情不讓兵士過年,他們在諸城又待了幾天,等到大年初二,才拔營出發。大軍先向西北到達安丘縣,又一路到達了濰州治所北海縣,這一路一百五十裏地也是內線行軍,不用擔心賊人襲擾,只用了七天便走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