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朝賀(第2/2頁)

這個馬匹拍得水平其實不怎麽樣,但怎麽拍是水平問題,拍不拍是態度問題。賈似道聽了,輕笑道:“聽祥甫說,你們東海人精於百工,所產之物頗多機巧,如今看來,所言不虛啊。”

郭陽嘆了口氣,說道:“相公明鑒,當初先祖流落海外,物產不豐,人丁不旺,又有猛獸野人環伺,只能在這些外物上下功夫了。也虧最後略有小得,不然我們這些後人也就無力返回中原了。”

聽到這裏,賈似道頓時有了興趣,跟下人要了一條白布巾擦幹凈手,然後請兩人入座,喊人上茶,詳細問詢起所謂“海外”的情況。

如今文化部發明歷史的本事已經越來越嫻熟,郭、魏二人事先背過手冊,可以說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當即就開始胡謅起來。

聽了他們移花接木編造的與騎著馬的殷地安人拿吹管對射的諸類事跡之後,賈似道想到了目前侵攻正急的蒙古人,又想到東海人禮單上的三十個蒙古俘虜,有所感嘆,說道:“此般遊牧的兇人,確實是我華夏的劫難啊,勿論中原外野,無不如是。”

兩人陪著嘆了口氣,他又接著說道:“諸位先祖原是華夏之人,雖流落海外,但仍心向王化,忠心可鑒,又營救祥甫、獻上韃俘,也算是於國有功了。既然如此,我便上稟官家,讓你們這個‘東海國’按期朝貢吧,也巧了,正好可趕上明年元旦大朝會,如何?”

(宋朝時,口頭稱呼皇帝為“官家”)

啊?

郭陽、魏萬程兩人立刻做出吃驚的表情,實際上他們確實也很吃驚。

他們來之前,也做過一些預案,其中就有關於他們這些東海人的“自我定位”的問題。大會裏也有人希望直接建國,但大多數人還是覺得這樣太招搖了,不如繼續歷史已經多次證明實用的廣積糧緩稱王之策。所以他們這次過來,還是以“東海商社”的名義尋求外交突破,只是想獲得南宋的承認,好方便做生意。但沒想到,他們自己沒冒頭,賈似道卻一下子給按了個“國”的名頭過來,這就有些驚悚了。

兩人驚訝過後,立刻冷靜下來開始思考。

賈似道總不可能是因為收了禮一高興就吹捧起了我們吧,他是什麽意圖?或者說,如果我們是這個“東海國”,那麽他會有什麽好處?

還沒待他們思考出個結果來,賈似道見他們遲遲不回話,有些不快了:“怎麽,入貢又不是要你們多少東西,事後朝廷自會有厚賞,多少番邦求都求不得,你們還有什麽好猶豫的?”

所謂朝貢,並不是藩國單方面地向宗主國送禮,宗主國也是要回禮的,而且為了顯示大國氣度,回禮的貴重程度會遠超貢禮。對於小國來說,一次朝貢不但不虧本,反而會大大賺一筆,這就讓周邊國家挖空心思要到中國朝貢,甚至有商人偽裝外邦,隨便拿點破骨頭木片就過來朝貢了。

如果他們這“東海國”今年能混上次朝貢,肯定是賺不小一筆的,但總體算下來卻未必合適。

宋朝這樣的冤大頭當久了,也不太高興,因此會主動限制朝貢的規模。你們願意來貢就繼續來,但是不要每年都過來,你,三年來一次,你,十年來一次,你長得不錯,每年來一次吧。

東海人想要的是持續的自由貿易,而不是這種雖然賺但大受限制的貿易,更何況朝貢之所以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朝廷賞賜的那些中原貨物在藩國本土很值錢,而對於東海人來說,同樣的貨物在山東就算比江南貴一些,也貴不出多少,根本不算很賺。

而且外藩再怎麽說也是外人,在南宋行商到底有些不方便的地方,跟東海商社想要的完全與宋人一視同仁的國民待遇相差甚遠。

魏萬程連忙陪笑道:“相公息怒,我們只是受寵若驚,不知道自己何德何能,竟能得朝廷如此看中,有所疑慮。”

賈似道捋了捋胡子,又道:“爾等也不需妄自菲薄,如今在膠東舉事,便是對朝廷有功。莫說朝貢了,來日便是仿安南例,將爾國主冊封為王,也未必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