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新風(第2/2頁)

東海水手們知道這個數值的意義,打著唿哨歡呼起來。儒衫青年走過來,好奇地問道:“鄭兄,何謂五節半?”

周邊幾個船匠也湊了過來,想偷師一下東海人的秘術。

鄭林也不遮掩,在心裏換算了一下,說道:“嗯,大約就是,一個時辰四十裏吧,接近上更了。”

船匠們經驗豐富,早已看出了這航速不慢,但見東海人能報出這麽精確的數字,都很是驚奇,紛紛向鄭林套起訣竅來。

陳老板也意識到此船超出常規的設計並不簡單,虛心向鄭林請教起來。

實際上,南宋的造船業雖然很發達,但船型設計仍然處於很初級的階段。這時候也沒什麽流體力學之類的,設計船只主要靠的是仿生學。嗯,沒錯,中式海船的船型,大多是模仿水鳥的腹部做出來的,前部較尖,最寬處在船體後半;與此同時,他們的歐洲同行模仿的是魚類的形體,船體基本是個前大後小的紡錘形。

後世常為這兩種設計的優劣爭辯,其實半斤八兩,都不咋地。

前者忽視了水鳥是靠撥動蹼遊動的,與帆船靠頂部的帆驅動的情況並不相同。帆會給船一個向前的翻轉力矩,如果前體不夠寬大,儲備浮力不夠,遇大浪就容易埋艏。因此在近海跑跑無所謂,一旦出了遠海就難以通過考驗了。這種形狀倒是適合後世的螺旋槳船,現在這麽用是過於超前了。

而後者忽視了魚是完全浸入水中的,與只有一半在水下的船不同,波浪會對水上部分施加阻力,前圓後尖的形狀並不利於降低這種興波阻力,要是做成潛艇還差不多。

最後發展到終極的帆船,是這兩種思路的結合產物,船體的最寬處在前半部,但是艏部比較尖以劈開波浪,典型作品就是著名的飛剪船。

早期海船嚴格按照仿生學,船體會比較瘦削,但慢慢船匠們就會發現,只要把船頭和船尾大致做出尖尖的形狀,腹部就算胖一點,對整體阻力的影響也不大。從宋到明清,福船的設計就越來越胖,同期的歐洲商船也展現出這個趨勢,到了後期的東印度商船,船腹部的截面形狀幾乎完全成一個方形了。

造船業有個專門的術語描述船體的胖瘦,叫方形系數。假設一艘船的水下部分完全是長方體,那麽它的排水量應當等於水線長乘水線寬乘吃水深度,實際上當然不可能這樣,所謂方形系數,就是實際排水量與這個“方型排水量”的比值。

自然,方形系數越小,船體就越瘦削,反之就越胖。追求高速的戰船,方形系數應當小一些,而追求運輸量的貨船,方形系數則應當大一些。在船只設計比較成熟的後世,一般的戰艦方形系數在0.45-0.55左右,而貨船則是盡可能往胖了做,大都在0.7以上,大型貨輪甚至能達到0.95,幾乎真的是方的了。

根據海洋部用模型推算出來的數據,現在的普通福船,包括起點號和星火級這樣的船,方形系數只有大約0.4,算是很瘦了。而順風級的設計則大幅放寬了船腹,只是由於船體大小不能跟後世上百米的貨船比,總得讓船頭和船尾部分保持尖形,方形系數也沒法太過分,最終達到了0.6。

這樣一來,順風級長度上沒比起點號大太多,但排水量一下子就翻倍了。而且載貨比例更高,一艘船的運載能力差不多等於三艘起點號或兩艘星火級。

這樣的大裝載量之下,阻力卻並沒有比它們大很多,又配上了大面積的軟帆,所以取得了一個不錯的航速就理所當然了。當然,只是巡航速度不錯,如果論起轉向、加速、減速這些需要加速度的機動性指標,順風級就要比星火級差得遠了,不過作為一款合格的運輸船,也不太需要這些。

這裏面還有一個小小的秘訣。增加了首斜桅、主桅裝上軟帆之後,整艘船的動力中心就移動到了船的前半部分,此時應當微調一下船體,讓它變成前寬後窄的形狀,使得浮力中心也前移,與動力中心匹配,不然行船時就容易前傾,發生危險的埋首現象,風浪大時可是會要命的。

鄭林給船匠們大致講解了一下測速的原理之後,看著他們恍然大悟的樣子,猶豫了一下,還是沒有把最後這個秘密公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