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走進歷史 中(第2/3頁)

秦九韶做出一副恭敬的表情,朝東一禮,說道:“官家和賈相公,本都是欲封王國主為郡王的,只是有人認為,東海國初貢便封王,待遇太厚,所以只能從公封起,或許只能是侯爵。”

說完,他見王泊棠大張著嘴,以為惹惱了他,連忙補充道:“王使勿惱,這是朝廷將東海國視為諸夏之一藩,方有爵位之爭,若只是尋常化外蠻邦,那隨意封個國王出去也不會心疼的。這是親善,不是鄙薄!”

王泊棠把嘴閉上,倒真不是因為爵位而惱,他想的是:就這破事?讓我在這白等幾個月?我管你封什麽爵呢,別說公侯了,就算伯爵子爵都無所謂啊,楚國當初不也只是個子爵?反正那“王國主”都只是編出來的,我還巴不得拿這勞什子爵位去換點實際的好處呢。

但這似乎正是個漫天要價的好機會,於是他趕緊裝出一副壓抑住怒氣的表情:“我等本就是化外棄民,哪能奢求什麽爵位呢!我看也不用公侯了,幹脆封個伯爵便罷了!”

秦九韶看到他的表情,急道:“不會不會,至少一個開國縣公是可爭的。”

開國縣公是宋朝公爵中最低的一級,其上依次還有開國郡公、開國公、郡公、國公。宋朝在公這一級的爵位其實封得很多,只要到了宰輔一級的大員,政治上不犯大錯誤,最後大多都能拿個開國公甚至國公的封號。現在只給“王國主”一個開國縣公,看來朝廷實在是吝嗇得很。不過宋朝的爵位是不世襲的,只是個榮銜,而藩國則可以世襲,所以即使只是開國縣公,含金量也不低。這也是出於平衡朝廷大員的考慮。賈似道的政敵不希望他引薦的“東海國”過於顯赫,而賈似道自己都還沒封公呢,也不希望一手帶起來的“小弟”爵位一下子蓋過他,所以最後只能妥協到這一級。

但這些對王泊棠來說這些烏七八糟的都是廢話,根本沒什麽意義,重要的是實際利益,現在還一點沒有呢,因此臉色仍不好看。

秦九韶又補充道:“此外……可授鎮海軍節度使,都督登、萊、密、濰、青五州,加京東東路觀察使!”

王泊棠聽了一愣,好大的官啊!

這一串頭銜裏面,第一個“鎮海軍節度使”其實價值不大。宋朝吸取唐末藩鎮割據的教訓,節度使已經沒有實權,只是個榮銜,每當有官員立了大功(一般是軍功),便封個某某軍節度使的名頭,其實並沒有唐朝節度使那樣的權力。但對於東海人來說,也並非完全無意義,反正實權已經有了,有個名頭正好狐假虎威。

而後面那個“都督登萊密濰青五州”,可就耐人尋味了。

宋朝在山東半島的行政區劃沒有後來那麽細,膠州和寧海州在那時還不存在,登萊二州幾乎就囊括了膠東的絕大部分,密州更是包括了現在的密州和莒州大部,而青州就是現在李璮的老巢益都府。這五州,相當於後世的威海、煙台、青島、濰坊、日照,著實不小了,比東海人實際掌握的地盤都要大得多。

雖說這些地區本來就不在南宋掌控下,只是慷他人之慨,但怎麽說也是名義上的王土,一下子拿出五個州交給“東海國”節度,在政治上可是需要很大勇氣的,想必肯定會招致清流的很大非議。

朝廷之所以這麽大手筆,其實是源於東海人的一項請求:東海人在宋土之中經商、居住、行走,與宋人同。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也就是所謂的“國民待遇”。

東海人之所以這麽要求,自然是為了在南宋行商方便。但朝廷想的卻是,如果批準了此事,東海人幹脆全搬家到江南了怎麽辦?那還怎麽在北方搞事?

但官員們又不敢直接拒絕,怕東海人因此直接撂了挑子,因此就將五州節度權交給了他們,這樣東海人在膠東做了土皇帝,就不會往南宋移民了吧?再把“與宋人同”的待遇稍微修改一下,經商什麽的無所謂,但是居住人數不能太多,他們得了便宜,也就不會糾結了吧?

至於把李璮占據的青州封給他們,那更是赤裸裸的陽謀了,幾乎是明著在挑撥東海人和李璮的關系。說起來當時朝堂上的爭論也很有意思,大員們像是買菜一樣討價還價,先是只願意給一個東海人已經實控的密州過去,後來為了挑撥,才加上萊州和濰州,最後還是賈似道的政敵丁大全拍板,才把登萊也加了上去。當然,丁大全這麽搞,未必沒有坑賈似道的意思。

後面的“京東東路觀察使”,也是出於這一目的。

京東東路是宋朝對山東半島行政區的稱呼,觀察使全稱觀察處置使,是行使監察職能的官員,在東海人不可能占據整個京東東路的前提下,這其實也只是個沒卵用的榮銜。但是這個職銜是有歷史淵源的,當初李璮的父親李全,在發動叛亂前,就一直向南宋求取“京東東路觀察使”這個職銜,但是直到他真正反叛,南宋都一直沒準。現在把這個頭銜加給“王國主”,顯然也是為了惡心李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