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馬耕隊(第2/2頁)

今天張國慶訪問的劉大春家,就是因為他的三兒子參加了海軍,今年上了冬至號去了南邊還沒回來,所以得到了馬耕隊的優先服務資格。

這劉大春家裏條件還不錯,是城陽區的一個小地主,名下有近百畝地,自己種一部分,租了一部分給了兩家外來戶,日子過得還不錯,家裏地下不知道埋了多少銅錢。也正是因此,他的兒子也才有機會去外面見識,最後上了東海人的船。

他這樣的情況,在附近也不算少。

說起來,膠東地區有著荒地與租佃關系並存的奇怪情況。

張國慶當初對此很奇怪,既然有荒地,那為什麽不自己開出來,非要給人做佃戶呢?

事實是,租佃的不是土地,而是生產資料。荒地雖然很多,但是沒有耕牛,沒有種子,沒有農具,沒有水利,沒有通向外界的道路,能有什麽用呢?

這從生產資料的價格上就能看出來。即墨縣即使是耕種過的熟地,一畝也不過一貫錢,而一頭耕牛卻要十到二十貫。為什麽不把買牛的錢用來多買幾畝地呢?就是因為地再多,沒牛也種不了啊。

地主的作用,就是把這些生產資料租給佃戶,從佃戶的收獲中取一部分。客觀來說,相比後世壟斷了土地的剝削型地主,還是有一定進步性的。當然,比起雇傭農業工人組織起大規模耕種的資本主義農場主,還差得遠。

很多逃荒的難民,就是因為沒有生產資料,才只能給地主們當起了佃戶。但經過多年戰亂,地主們的積累其實也不是很足,所以這種就業崗位有限,才出現了當初即墨城南大批難民沒人要的情況。

很多自耕農,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難以擴大生產。

東海商社的馬耕隊,就提供了一種相對高效的解決方案,可以幫助農民解決一大困難的耕地部分,讓他們可以在現有的條件下擴大生產。

這樣,今年得益於馬耕隊,城陽區的耕地面積有所擴大,但張國慶下到基層後,又發現了新問題。農民耕種一定數量的土地後,寧願閑著,也不願意利用周邊的荒地,就比如這劉大春,即使有馬耕隊服務,也只願意擴產20%,這又是為什麽呢?

幾天後,張國慶找到了陳潛:“我有個提案,你們得幫我個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