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大巡禮 六 青島牧場(第3/3頁)

範龍城嚇了一跳,說道:“首席,沒犯暈吧?你知道馬一年要吃多少糧食嗎?它可不是光吃草就能養活的啊!十萬匹?我們有那麽多糧食可以消耗?”

張正義擺擺手,道:“就你知道!也別光養馬玩馬,去農村看看吧,馬不光吃糧食,還能種糧食呢。養一匹馬,至少能多種十五畝地,它吃得再多,能有十五畝產的糧多?所以現在安定下來的頃田戶,都願意養馬呢。現階段,各家都在買小馬駒,是需求大於供給,等過幾年,市面上就會出現一波大爆發了!”

中原王朝似乎自古以來就給人一種缺馬的印象,宋朝尤甚。論起原因,無非就是“中原沒有合適的牧馬地”,這其實是很可笑的,馬吃草能活,吃糧反而不能活了?

實際上,馬匹並不是農耕民族的負擔,反而是一種生產工具。雖然看起來養馬成本很高,要消耗大量的糧食,但是能提供的產出更多啊!

比較一下,之前的漢、唐,都能從漢地動輒拉出幾十萬匹馬。近代時的歐洲英法等國,地域狹小,同樣以種植業為主,但是隨意征調幾萬十幾萬的馬匹毫不費力。這都是因為民間存在著龐大的用馬需求和養馬業,所以有豐富的馬資源可用。

如果非要說宋朝人口稠密,沒那麽多資源養馬的話,那可以比較一下人口更稠密的新中國。改開前,中國還沒有大量使用化肥,人均糧食占有量也沒多高,但是能保有高達千萬的馬匹,北方農村隨處可見耕地和拉車用的馬,隨著機械的普及才逐漸被淘汰,可比挫宋強太多了。其中,有政府推動的作用,但更多的還是民眾有真實的用馬需求。

宋朝缺馬的原因,更大的因素在於糟糕的馬政,是官僚低下的管理水平摧毀了養馬業。實際上,若是他們什麽都不管,聽由民間自行養馬,情況反而可能好得多。

而所謂的南方“不適合”養馬,其實並不是水土的問題,而是有了更好的替代品——南方水網密布,水路在運輸方面成本很低,相比之下畜力運輸就沒有競爭力了,所以民間不會為了運輸而大量養馬。所謂北人乘馬、南人乘船,正是如此。

這個時代的北地農村,畜力是重要的動力,一般的農家只要不太破敗,大都會養至少一頭大牲畜,至於是養牛還是養馬,各有優劣。兩者都能耕田,馬耕得更快,但是吃得也多,如果是小塊田地,那麽耕快一點慢一點差別不大,牛更有優勢,而且水田只能用牛耕,反過來就是馬有優勢了。兩者都可以拉車,馬車速度快,牛車載重大,但有了四輪車之後,還是馬有優勢些。馬可以騎乘,農閑時可以騎出去兜風,但是牛肉比馬肉更好吃,老死之後還能賣肉……

所以總體來說,牛和馬各有適用範圍,牛更適合樸實的小戶人家,馬更適合大戶人家,兩者的市場需求各自存在,形成了一個平衡。但是東海商社的介入,給本地帶來了更好的道路、更大的運輸需求、更大的田地、更高的收入,使得這個天平開始向馬的方向傾斜。當然,有馬不等於有戰馬,但是更多的馬必然也能提升戰馬的選擇範圍。

張正義繼續說道:“反正我是挺看好未來的馬業的,錢少的時候精打細算,錢多了之後,大部分人還是喜歡馬的。這其實就像後世的私家車行業,真算成本的話,難道坐公交或出租車不比自己買車劃算?但是有錢了之後,大部分人還是願意買車。這道理放現在也是適用的。”

“那敢情好啊!”範龍城聽了他的話,有些振奮,摩拳擦掌起來,“現在擴大規模是最重要的,不過提升質量也不能落下,我看得讓種馬們操勞一下了,對民間開放配種服務。嗯,這也能賺點錢吧?不過為改善種群的百年大計考慮,我看是免費,甚至提供補貼吸引他們配種也應該的啊!只是我們現在這些種馬也只不過是矮子裏面拔高個,真正要改善,還得大規模引入優良馬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