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烈焰級

1263年,2月4日,驚蟄15日,追雲號。

“哇,好大!”

發出這聲驚嘆的是剛剛登上追雲號的林大力。他眼前的露天甲板一片平直,幾乎有一整條街長,兩側零零散散布置著火炮,水手們圍在舷邊,自豪地看著碼頭上的人群。

“呃……確實大啊,但其實也算好嘛。”這是見多識廣的魏萬程。

其實他說的對。烈焰級雖然幾乎有兩個早期的星火級長,但是五六百噸級的船其實南宋早就能造出來了,比這更大的都有。之所以她在外面看著大,是因為前伸的首斜桅和高聳入雲的主桅大大加強了視覺效果,看上去奇大無比。但是單看船體的話,並不比明州港口常見的巨型海船更大。甚至因為強化操縱性能的設計,沒有高聳的艏艉樓,所以比同噸位的船其實還要小一點。

具體來說,烈焰級船身長40米,水線長36米;最寬處就在水線處,寬9米;吃水2.8-4.0米。一般來說,吃水過淺會導致姿態不穩,吃水過深會導致阻力過大,戰時狀態會把水線控制在3.5米左右,以取得穩定性和航速的平衡,此時排水量約500噸。而最大貨運狀態下,吃水達到3.8米,航速自然會犧牲一些,但總排水量可達600噸,運輸量驚人;此時還留了0.2米的冗余,但除非是安全的短途運輸,否則不建議使用。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他們兩人到處張望著看熱鬧的時候,李濤已經嗅著味道跳到了船艙中,先一路下到了底艙,又一點一點摸了上來。去年戰爭打完之後,他就被緊急調回了江南坐鎮,沒來得及參與烈焰級最後的建造過程,現在當然要好好看看啊!

烈焰級的船艙內部,從下到上由內部甲板隔成了三段貫通的艙室:底艙、客貨艙和炮艙,用前後兩道樓梯和中央的一個直通式天井聯通。

最下層是底艙( 第0甲板),從底龍骨算起約高2.4米。如果沒有裝貨物的話,站在底艙之中,可以看到兩側的船肋如同翅膀一樣從底下向兩側環抱開來,一根接一根密集而有韻律地向前後延伸出去,構成了船體的骨架。正常情況下,底艙底部鋪了一層壓艙石,將最底下那段不規則的三角形區域鋪滿,形成了一個相對平整的地面。

在壓艙石之上,還鋪了一層有承載作用的格柵,以防進水後直接沾濕貨物。為了防水,底艙裏面還有傳統的水密隔艙設計,不過這個隔艙板沒有承力作用,真的只是隔水的薄板了,而且這些板子也是可拆卸的。一旦真的進水,艙內裝備了螺旋式抽水機,可以將水從壓載艙直接抽到露天甲板再排出去。

其余艙室,水密艙與其說是取消,不如說是進化了。船艙內部各處艙壁、柱、梁、甲板上都有規律地設置了標準化的隔板槽和固定孔,可以根據需要裝上隔板,將艙室橫向或縱向靈活地分割成各種大小的艙室。

這次雖然是試航,也搭載了滿滿的貨物,貨箱堆積在格柵上,幾乎把底艙整個堆滿,只留下中間一條窄通道。不過貨箱頂部空出了幾條一人長的空間,應該是守貨的船員睡覺用的。

底艙頂上是第1甲板,甲板上的艙室是客貨艙,高1.8米,可以根據需要,裝載較輕的貨物或者改成居住艙。不過,由於這段艙室就在水線位置,艙壁上無法開窗,居住條件很差,所以這次追雲號沒有在裏面設置床位,而是作為貨艙使用。裝載了輕貨的標準箱有規律地堆放著,裝得並不是很滿,人可以在貨堆間輕松地走動查看。不過全高1.8米扣除甲板厚度也就1.6米,矮小的水手走動起來還行,對於李濤這個大高個來說就必須彎腰低頭才行,實在太壓抑了。

客貨艙之上是第2甲板,又稱炮甲板,上面的艙室自然就是炮艙。這層或許是為了戰鬥效能,或許是因為軍官們常在此走動,所以高度達到了2米,大部分人都能直著行走,舒適度比下面強多了。這一層自然是用來安置火炮的,海洋部自從誕生的第一天開始就對它念念不忘,現在夢想總算是實現了。

追雲號的炮艙兩側一共開了12對也就是24個炮窗,其中最前端的兩個是直沖著船體的正前方的,用於追擊時使用,其余22個都是側向的炮位。而艉部的四個平時兼用作軍官艙室,戰時也可以放置火炮,不過現在只是試航,別說軍官艙室沒放炮,前面的九對常備炮位也只裝了六對巨龍炮意思一下。

戰爭結束,財政不可能無條件向軍方傾斜了,總得回復正常的發展才行。雖說海洋部仍然有不小的預算,但他們還有一大堆錢要花,養兵造船不都得要錢?最新的烈焰級更是造價昂貴。所以衡量之下,只能優先造船、募兵,武器就先適量即可,反正現在海上壓力也不大。最後的結果就是,火炮的產量大幅下降,適合烈焰級的巨炮更是稀缺,試航時只能先湊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