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金融手段

提到“金融手段”後,紀萍萍繼續說道:“首先,我們可以發行紙幣,這可以輕松解決貨幣不足的問題,不過你們懂得,紙幣玩不好就是一場災難。”

她嚴肅地說了這句話,與會眾人不由得也慎重起來。紙幣在這個時代並不陌生,但對於現在的人來說,紙幣的缺點最多只是貶值,而對於來自後世的股東們來說,紙幣能帶來怎樣的災難他們要清楚得多……呃,其實在座的大多數,也只知道“經濟危機”的名詞,對於具體的機制還是一頭霧水。

“那個……”張國慶試探地問道,“發行紙幣問題很大嗎?我們之前不是已經發過儲蓄券了嗎?”

東海儲蓄所早就開始了發行儲蓄券的進程,目前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不少商社相關人士都願意使用這種更方便的紙券。不過,出於防範金融風險的考慮,儲蓄所到現在為止一直未進行超發,必須有實際的銅錢進賬才發出儲蓄券,總發行量甚至比存款量還小了一個數量級。

紀萍萍搖搖頭:“儲蓄券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紙幣,只是銅幣的兌換券。在討論紙幣的定義前,我必須先提醒各位一個基礎知識,我們是不能真正超發儲蓄券的。”

這下不止張國慶,不少人都驚訝了:“為什麽?怎麽會?我們把儲蓄券多印一點不就行了?”

紀萍萍繼續搖頭:“要是把雞殺了,當然有肉吃,但是蛋不就沒了?你當然可以多印,但儲蓄券是可以自由兌換成銅錢的,要是你超發得太多,儲戶拿著券來取錢,難道你能不給不成?銅錢被擠兌空了,你這個儲蓄所不就倒閉了?而儲蓄券變成廢紙,你就是再超發也沒有意義了。我們當然不可能幹這種殺雞取卵的事,儲蓄券的發行必然是有限度的,我們只能在這個限度的‘指導’下發行特定數量的儲蓄券,所以我說我們是不能真正‘超發’儲蓄券的。”

她這麽一說,大家就都明白了。張國慶又繼續問道:“那麽,這個‘限度’該怎麽確定呢?”

紀萍萍在黑板上畫了幾個圈:“這跟放貸是一個道理。你有十萬存款,敢放八萬貸款出去,是因為你有足夠的信用,儲戶願意相信你,不會一窩蜂來取錢,所以你留著兩萬做準備金應付日常進出就足夠了。同理,你印儲蓄券,也得與準備金掛鉤,比例取決於儲蓄所的信用,儲戶信賴你,不經常取錢,那麽這個比例就可以低些,反之就得高些。

呃,當然,在之前,我們的策略比較保守,儲蓄券發得比存款額還少,也就是超100%準備金,現在來看,確實可以適度降低一些,緩解錢荒。不過從長遠來看,準備金率降低到合理的水平之後,儲備券發行量就與存款額,也就是我們擁有的真正的貴金屬掛鉤了,在現在這個銅錢不斷減少的預期下,儲蓄券遠期的發行量同樣會面臨緊縮的危機。

除非我們發行不可兌換的完全信用紙幣,那才能擺脫貴金屬的桎梏。這就是我一開始說的‘真正’的紙幣了。當然,就算不了解定義,大家也都知道,這種不可兌換的‘紙幣’,同樣依賴於我們的信用,不可能過度超發。

儲蓄券與紙幣,在使用表現上,看上去很像,都是一張可以當銅錢用的紙,但是在信用產生的機制上,有很大區別。儲蓄券是與貴金屬掛鉤、通過儲蓄所的可兌換保證來實現信用的,也就是‘可以換錢’;而紙幣的信用,則來自於‘可以用’,也就是必須得花的出去才行,如果我們想要發行紙幣,就必須要保證這一點。嗯,這倒不算太難,我們可以承諾,交稅、購買我們生產的商品,紙幣都可以以恒定的匯率替換銅幣使用,或者幹脆規定必須使用紙幣,那麽紙幣的信用也就可以建立起來了。”

她說得還算簡明易懂,在座的也不是傻蛋,大多也都聽明白了,隨後熱烈地討論起來。不少人都對發行紙幣的光明未來充滿了憧憬,想象起了隨意印錢的美好生活。

但史若雲反倒皺起了眉頭:“剛才說的,儲蓄券有準備金率可以作為發行的‘限度’,那麽紙幣的限度該從哪裏確定呢?”

紀萍萍一愣,說道:“可以通過檢測社會的通貨膨脹率來決定紙幣的投放金額……”

史若雲又笑了一下:“你這也太學院派了吧,我們去哪搞這種精密的統計數據?”

紀萍萍猶豫了一下,說道:“就算不太精密也沒關系,適度的通貨膨脹也有利於經濟活躍,歐洲歷史上由於美洲金銀的大量輸入,就產生了價格革命,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是好事啊。”

史若雲還是搖頭:“但是這場通脹的源頭,西班牙的手工業反而因此被摧毀了啊!”

西班牙人發現新大陸後,從美洲運回了大量的金銀,從而使這個國家從邊陲小國一躍而成歐洲的重要角色。但是,這巨大的財富最終卻沒有幫助西班牙走上轉型的道路,反而因為錢來得太容易,導致王室不思進取,國內的高物價也摧毀了萌芽期的手工業。反倒是英國、荷蘭這樣的國家,通過給西班牙打工賺錢,推動了國內工商業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