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東海之子

聽了關志遠的自述,宮文昌暗一咋舌。關小哥這“小角色”來陪居溫瑜一天出行,就要四十五銀分,那更高的還了得?

此時居溫瑜睜開眼,問道:“志遠,你說你是‘高小’畢業,這是什麽學校?”

關志遠看向他說道:“居老,我東海學校分了小學、中學、大學三級。小學在各地普遍設立,廣收適齡孩童入學,又分初級、高級兩段。初級小學教授識字、算術、常識等啟蒙學識,高級小學在此基礎上教授一些詩書、作文、幾何等簡單學問。我便是這個高級小學,也就是俗稱的‘高小’畢業的,總共在學校廝混了五年,悔不能當初多用功些。”

“五年?”居溫瑜有些驚奇,“我看你讀書寫字樣樣精通,雖說都是些俗體字,但也了不得了,這只要五年便可學成?”

關志遠說道:“那是,其實有我這水平,初小學得好些便也夠了。這五年下來,學習語文的課時也就四分之一罷了。”

居溫瑜又問:“那你們學校中都教授什麽經書,可是《三字經》《千字文》之類的?”

關志遠搖頭答道:“不……這些我們沒學過。我們的語文課,都是先教‘拼音’,然後學些水火土口田之類的簡單字,再逐漸學習字形相近的復雜字。如此上完初小,只要學得不太差,便能閱讀簡單文章了。等到了高小,就是給一篇課文,然後學習其中的生字詞並且學其行文了。”

“呵呵,還真是新奇啊,遙想我孩童之時,族塾裏三五年可學不了多少……那中學、大學又教授的什麽?”

關志遠尷尬地笑了一下:“中學大學我也沒讀過,只能把道聽途說的給您一說。大學是鉆研高深學問的地方,比如那嶗山學宮、金口工業學院等等,都是這級的學校。我們用的各類機械、建築、船只、新技術,大部分都是那裏出來的。不過那邊的學問過於高深,一般小學生入不了門,便又設立中學,從大學知識中擇些簡易的格致、數學、天文地理等知識教授給他們,再從中擇優選入大學宮中就讀。”

實際上,東海教育體系是從兩端同時開始發展的,一開始就有了從事基礎教育的小學和以成年知識分子為生源的嶗山學宮,中學反而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用來填補空白的。大學太過高端,數量太少,就現在來說,構築了東海新生知識階層主力的,還是關志遠這樣的小學生。

居溫瑜點頭道:“聽來確實合適……只是,如你所說,這裏面授的可都是新學,難不成不教授經學嗎?”

他這麽一問,剩余幾人也關心地聽了起來,畢竟在宋人的心目中,經書詩詞才是正道嘛。

關志遠又尷尬了:“據我所知,嶗山學宮也有幾名大儒教授經學的,但大部分學問都與之無關……”

這讓幾人的世界觀有些沖擊,不學聖人之學,居然也能如此興盛?但是想想契丹、女真、蒙古,都不學聖人之學也都壓著我大宋打,好像沒什麽不對啊。

但是出乎旁人預料,居溫瑜反而擊掌叫好起來:“好,正該如此!整天翻那些破爛故紙堆,只會考究出一堆腐儒!朝堂上一個個道貌岸然熟讀經書的,又有幾個好東西了?還不如把閑工夫用來做些正事呢!”

呃,居家十幾年在科舉上無甚斬獲,早就憋了一肚子怨氣,有此發言倒也不奇怪,只是把旁邊幾人都嚇了個夠嗆。不過仔細想想,這幾個都是經商維生,雖然識字讀過書,也沒受過科舉恩惠,好像也沒必要遮掩什麽啊。

陳若風突然起了興趣,問道:“關哥兒,你方才是不是說過,東海的學校還有教人為商的?”

關志遠點點頭,說道:“唔,是有,就在西岸南邊,有一家‘中央財會學院’,就是教授記賬算賬、核對盈虧這些學問的。據說還有一門名為‘經濟學’的學問,說是紙上推演便可知天下大勢,倒像是兵法謀略之類的東西,我沒學過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他這麽一說,宮文昌又想起了什麽,接著問道:“之前有位仁兄推薦我一本書曰《國富論》的,我還無暇拜讀,講的是不是這樣的學問?”

關志遠一愣,這書他聽人提起過幾次,不過他自己是沒買來讀過。“應該是吧。”

宮文昌有所了解,點點頭,決定有空了一定得尋到這麽本書。

沒過多久,馬車又轉了四分之一圈,來到環路的西側。關志遠往東邊看了過去,突然往那邊一指,說道:“瞧,這就是中央市的一所小學,唔,比我讀的膠西小學要大一些,但是模樣倒是差不多,諸位可以看看。”

眾人於是紛紛轉頭望了過去,果然在道路右側有處很是不小的院落,如同管委會大院一般從一環路占到了二環路,只是要稍窄一些。院中有南北兩橫排三層磚樓,中間又有一道二層長廊連接了起來,形成一個“工”字型建築群。在工字的東口,有一片石板鋪成的廣場,上面還立了一些旗杆,而在西口則是一個操場,中央有一大片草坪,周圍環繞著黑灰色的煤渣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