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偽原子論(第2/2頁)

季國風講了一段,聽了下來,等待學生們消化。

他現在是在第二平台地理系的一個大講堂中,這個能容納百人的大廳此時已經擠滿了人,過道和窗外的走廊上同樣堵了個水泄不通。

季國風現在的主職還是萊蕪相關的事務,但最近工業部在相關業務上有了重大突破,他不得不趕回來鎮場子。雖說如此,但也不是一時不停都要忙的,所以趁著空閑,他便上了嶗山來講兩堂課,順便乘乘涼。他今天講的這堂課不是正式的教學大綱內容,但也與地理系的課程相關,畢竟作為高等院校,光學本專業是不行的,還得學習通用的基礎知識才行。

過了一會兒,他又繼續講道:“譬如說這有一小塊鐵,是一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體,也就是體積1立方厘米,那麽它的質量應該是7.9克;又有一塊鉛,體積相同,眾所周知,鉛的密度要更大,差不多應該是11.3克。那麽,我們搞科學的,需要有追根問底的精神,這是為什麽?原子論就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點,那是自然是因為鉛原子比鐵原子更重。當然,原子是很小的,這麽一塊鐵裏面含有的原子數一定是非常多的,我們不知道具體有多少個,自然也算不出鐵原子的質量。但是,我們可以定義一個數值為‘相對原子質量’,這可以衡量原子的相對大小。比如鐵的相對原子質量是79,鉛的就是113……”

等等,這是什麽鬼,季國風你這是在誤人子弟啊!穿越十多年了,難道連元素周期表都忘了嗎?

他當然沒忘。實際上,這些關鍵的基礎知識,當年在第一時間就群策群力記錄歸档下來了,現在都妥善地保存著,元素周期表自然也是有的。

但是,對於這些現代知識的教授,有個重要的問題……你該如何證明呢?

往小了說,你就沒法確定這個世界和舊時空是適用一套物理規則的,必須得驗證才行;往大了說,如果你只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們,而不讓他們驗證及質疑,培養他們真正的科學精神,那麽跟另一套四書五經有什麽區別?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嶗山學宮的教師和學生們是共同進步的。他們一起觀察星辰的運行,一起設計實驗,一起驗證書上的理論,這才有了如今被人稱作“實學”的新學科的興盛。

其中,力學之類的學科還算好說,實驗相對好設計,理論的根基因此很穩固。但對於元素周期表這樣的高端內容,那可就真抓瞎了。誠然,你可以直接跟他們講鐵的相對原子質量是55.85,鉛的是207.2,甚至還可以講講中子、質子和電子,但是如何設計實驗證明呢?如果沒有實驗而強行灌輸,那就不是科學,而是另一種宗教了。

但是,元素的思想對於化學的發展又至關重要,不可不教授。所以,工業部便設計了一套“偽原子論”,以簡單的假設來解釋原子和元素的概念。自然,這是一套根基很不穩固的理論,但正因為這種不穩固才留下了改進空間。短期內,這種樓閣之上的理論對於實踐沒什麽影響,而等到技術基礎深厚到一定程度之後,實踐數據就會與理論發生沖突。而在實證中一步步修正這個理論的進程,也就是理論進步的進程。

重要的是探尋真理的態度和理念,而不是強行推廣的真理。

季國風喝了一口茶,又繼續說道:“自然,這樣的假設也是存在一定瑕疵的。比如說,同體積的一塊鐵與鉛,原子數就一定相同嗎?說不定正是因為原子數不同而密度不同呢?再說了,若是鉛原子比鐵原子更重,那麽這又是為什麽,會不會是因為原子內部還是有別的結構呢?”

他這麽一說,堂下學生們應聲激動了起來,不少人交頭接耳討論了起來。

季國風看到他們的探索精神,比較滿意,等他們鬧了一會兒,才繼續說道:“先賢對我們的啟迪也就僅限於此了,此後更進一步的探索,便有賴於諸君奮發努力了。但現階段,這不妨礙我們利用這個根基不牢靠的理論對自然進行探索並且取得成果,譬如‘銻’與‘錳’的發現,就是原子論的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