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黑龍江上 二 蒸汽船(第2/3頁)

她們的結構很簡單,就只有單層船體加上一些上層建築,但經過了合理的設計及“借鑒”,外形看上相當流暢且亮眼。上層建築使用了“雙島式”布局:中前部有一座雙層艦橋,中後部隔了一段距離又有一個單層的動力操縱區,其余部位則是露天甲板。船身用某種白料為基底混合柏油塗成了灰白色,有著半啞光的色澤,看上去相當高級;而側面用紅線從艏尖畫出一道弧線,平滑過渡到甲板位置,一直畫到船尾,將外漂的船體幹舷和內收的上層建築側壁兩個平面相交形成的折線清晰地勾勒了出來,讓單調的船體一下子有了淩厲的感覺,頗有畫龍點睛的味道。

江級的建造應用了多項新技術。除了蒸汽動力,最重要的革新是,它是闊馬造船廠正式建造的第一種鋼骨木殼船!

得益於鋼產量的提升、力學理論的進步、建築技術的進步和大型鋼件加工能力的提升,闊馬造船廠得以用鋼制龍骨和肋骨取代過往的木制骨架。這既增加了船身強度和剛度,又擺脫了木料來源和陰幹時間的限制,可以說是東海造船業的一次飛躍性進步!這個技術即使不用來造蒸汽船而是造傳統帆船,也能以更低的成本造出更大的船!

雖說鋼比木密度大,但比強度更高,所以理論上撐出同樣的水下空間(也就是所謂的排水量),鋼骨船反而會比木骨船更輕。不過由於江級是第一次投產,為了保險起見,還是放寬了安全系數,船身自重占總噸位的比例與之前接近,約三分之一,差不多是65t。但鋼骨帶來的好處是也是顯而易見的,它的強度足夠高,所以不用像過去的木骨架那般畏手畏腳,長寬比可以比同噸位的船大得多。首批江級的長度就能達到與烈焰級相同的四十米級,這在以往是難以想象的。

由於把鋼骨做到了船體裏,所以江級的動力單元就不需要鋪設額外的龍骨加固了,總重相比當初的實驗型號反而輕了些,只有37噸。雖然輕了,動力卻更強勁了,它裝備的鍋爐仍然是溫泉-3,但是經過了多次改進或者說是測試之後對冗余不斷放寬,蒸發量提升了50%,達到1.2t/h,工作壓力也回升到了0.3Mpa。有了更充足的蒸汽來源,自然就能撐得起更強的蒸汽機,兩艘船都裝備了最新的“洪流-260”,結構與舊式的170類似,但氣缸內徑增大到了400mm,也就是新一代固定蒸汽機新星-250的同型缸。

洪流-260的功率達到了100kw,在如此龐大的功率推進下,江級的航速可以達到八節,並保持這個速度在較長時間內進行巡航——這個速度雖然尚不如成熟帆船的最高速度,但無視風向,比帆船在普通運營場景下的平均航速幾乎要高了一倍,可以說相當具備實用價值了。

不過,鑒於當前的蒸汽機可靠性仍然存疑,而且耗煤量太大,所以航程是很受限的,船上依然保留著帆裝,在大多數時候仍然用風帆驅動,只在風向不好的時候才開動蒸汽機。

為了避免中央的煙囪冒出的濃煙燒壞風帆,江級只用了兩根桅杆,一前一後,避開了煙囪。不過由於這型船底艙裏有大量煤水和沉重的動力單元,重心很低,相比類似的船型要穩定得多,所以比起同樣淺吃水的沙船,桅杆高度可以更高、帆力也更強。在相當多的時候,風帆都可以與蒸汽機協同工作,使得航速達到十節以上。但是嘛,其實即使不用蒸汽機,只靠風帆也足以把這艘船推到八九節,所以說大部分時候都不需要用到蒸汽機。

但是蒸汽機一旦開啟,就能完成傳統帆船難以完成的任務,比如說在逆風逆水的河流中航行。也正是因此,當全體大會做出了在黑龍江流域進行開拓的決策後,硬是把剛下水還沒幾個月的兩艘新銳驅逐艦給派到了特遣支隊裏。

這個想法其實是有些瘋狂的,這型船雖然很適合淺水,但相應的在外海就很危險了,而鯨海一向又以強風浪著稱,稍有不慎就非得翻船不可。但出於實戰中練兵的目的,這兩艘船還是這麽過來了。艦隊沿著海岸,小心翼翼地前行,先是訪問了高麗,又去瀛山縣、博多補給,沿途去了此岸郡休整了一陣子,又上到了北邊陸奧灣內的青森港,最後趁著北風起的時節來到了骨嵬島附近。

呃,一路上江級出色地經受住了考驗,反倒是要顧慮艦隊中的其他帆船,一直在等風期。不過不等也沒辦法,她們自己能攜帶的煤炭有限,全靠隨行的運輸船補給呢,這也是現階段的蒸汽船的一大遺憾。

……

“很好,主軸已經轉動起來了,風道正常。”

黑龍江艦的動力艙之中,頂部的通風孔中傳來了許許新鮮空氣,驅走了一部分鍋爐房中的熱氣。輪機長王錚上尉伸手感受了一下風向,在表格上打了一個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