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黑龍江上 三 真·隕星(第2/3頁)

19世紀中後期,列強們普遍認識到了後膛槍的價值,但手頭又有巨大的前裝槍存量,為了避免浪費,他們便紛紛對這些存貨進行了改造,使之成為一種性能雖不盡如人意但也還能用的後膛槍,比如英國的施耐德步槍、法國的鼻煙盒步槍、美國的活門步槍等等。它們大多是在槍膛後端開孔,再附加一個上下或左右開合的閉鎖塊,擊發結構則大多沿用舊有的擊錘式。

這種改裝方法簡單易行,正適合東海人的現狀,但也有些問題需要解決。改裝的閉鎖結構本身並不能很好的閉氣,需要配合當時已經誕生的金屬彈殼,才能保證足夠的閉氣效果,使得這種改裝有使用價值。

實際上,19世紀下半葉,單兵槍械飛速進步,各類奇思妙想叢出不窮,但真正革命性的改進就一個:金屬彈殼。有了金屬彈殼,便可以在結構不復雜的情況下完成閉氣,從而可以設計出大威力、高初速、易裝填乃至可以連發的新型槍械。

所以說,後膛化真正的挑戰不在槍上,而在彈上。所幸隨著東海工業的發展,這一難題也迎刃而解了。

以東海商社的本事,生產全金屬彈殼尚有些困難,但生產短銅彈底的紙包彈還是沒問題的。有這個東西在,後膛化就很有可行性了。X32後膛裝填手槍及短銅底定裝彈成功經過實戰檢驗後,在相當程度上解決了漏氣問題,總裝備部對這種形式的的後膛槍有了信心,開始捉摸著把它應用在更多的武器上,成果不少,這把“真·隕星”就是其中之一。

隕星的後膛化改造實際上並不復雜。它雖然是一把前膛槍,但槍管並非只是一端開孔的盲管,而是兩端都有孔的通管,只不過尾端有螺紋,旋上了一節藥室封閉了起來。這節藥室是個短盲管結構,側面有一個小傳火孔連接到火帽處,火帽擊發時產生的高能射流就是通過這個小孔進入藥室引燃火藥的。可想而知,火藥爆燃時自然也會對這個小孔產生壓力,時間長了就會使之膨脹,導致漏氣,所以這節藥室要常常更換,因此才設計成了便於更換的結構,也因此使得現在有了改造的余地。當然,把這說成是當初設計師的遠見也未嘗不可。

既然有藥室存在,那只要把它取掉,再將槍管稍稍往前移動一點,就留出了一段在不變動槍機的條件下進行改裝的空間。設計師把舊式的藥室取掉傳火孔,又把後端削掉,就成了一段可以容納子彈的彈膛;在這個彈膛後面又設置一個簡單的上下開合的內含擊針的閉鎖塊,然後把擊錘稍改裝一下,一個簡陋的後膛槍就這麽做成了。

這個改裝方案雖然簡陋,但設計不可謂不精巧。閉鎖塊右側有一個與擊錘聯動的手柄,往後一扳,便可開啟閉鎖塊,同時也將擊錘扳到待擊位置了。之後,就可以將銅底紙殼彈塞入膛中,不用再額外裝填火帽,只需把手柄再往前一扳,“哢噠”一響卡到位,就完成了閉鎖。此時擊錘並不會跟著復位,而是仍處於蓄力待擊狀態,可以瞄準開槍了。扣動扳機後,擊錘還是按照原來的方式運動,不過原先要擊打的火帽就變成了閉鎖塊內部斜置的擊針,擊針受力向前猛沖,擊打銅彈底中央的底火,進而引燃火藥和硝化紙殼,完成發射,可以開始裝下一發了。再次開啟閉鎖塊時,聯動的抽殼鉤會把殘余的短彈底拉出來,稍膨脹的銅殼離膛時會發出“嘭”的一聲輕響,非常悅耳。

這個改裝方案,最大的優點就是“簡單”,根本不需要對原槍做什麽傷筋動骨的手術,只需要簡單加裝兩個不算很復雜的部件就行了。這對於有著近十萬隕星槍存量的東海軍來說有著莫大的好處,只需要不大的代價就能把它們全變成後膛槍,這個意義是再怎麽吹噓也不為過的啊!

相應的,這種簡單結構並不能很完善的閉氣,如果還是按照傳統辦法裝填彈頭火藥或者整裝紙包彈,燃氣一定會從接縫處噴湧而出,把槍手噴成一臉麻子。但是,由於金屬彈底的存在,擊發時膨脹堵住了後膛,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這個缺陷。實裝之後發現,雖然確實有一點漏氣,但卻漏得並不多,甚至還不如以前從傳火孔中漏得多,可以說反而是改良了。

既然漏氣不是問題,那麽在彈頭上的改良就賦予了它更好的性能。舊式擴張彈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為了有效擴張,必須選擇軟質的合金配比,這使得它不能承受太高的初速,否則鉛會大量殘留在膛線中;二是為了有效擴張,使用的火藥必須是爆發力強的速燃火藥,而這就限制了裝藥量,同時也會影響子彈在槍管中的後段加速。而後膛裝填的時候不需要使用擴張彈,可以直接使用合口的硬質鉛彈,這就解決了上面的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