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覺醒(第3/3頁)

“對啊。”王泊棠感慨地說道:“看看歐洲的騎士和日本的武士,住的是什麽破堡子,吃的是什麽豬狗糧,能跟這些士大夫們比嗎?看看埃及的馬穆魯克,一年裏有三百天都得把時間花在練武和打仗上,再看看我們這邊,終日吟詩作對喝酒逛樓,這日子是能比的嗎?別的國家,想上位要麽靠投胎,要麽靠軍功。唯有這邊,讀書讀得好就能一步登天,基本替代了別家的貴族階層,不管是交稅還是出力都少多了。這多麽愜意啊!”

然後他又搖起了頭:“他們可是舒服了,但又是拿什麽來報國的呢?朝堂之上拖後腿,戰場上瞎指揮,戰敗了就投降?”

陸平笑了起來:“也不是沒用吧,至少詩詞文章確實寫得不錯,給後世留了不少文化遺產。嗯,絲綢瓷器之類的奢侈品也做得不錯……呃,好像也不是他們親手做的。”

王泊棠嘆了口氣:“如果是和平時代,他們確實也做得不錯,對文明是有貢獻的。但是,現在還是野蠻的時代啊。既然他們只知詩詞歌賦而在軍事上沒有作為,那便怪不得屢屢被幾萬蠻族欺辱了,到時候,損失最大的又是誰呢?

所以,這個情況必須改變了。權利和義務必須是對等的,既然他們才是大一統的真正受益者,那麽他們就必須為維護這種大一統而貢獻自己的力量才行。現在,他們就該認識到這一點了。如果他們想維持自己的權利,那麽也就該承擔足夠的義務,而對於現階段來說,這個義務就是買足夠的國債和繳納足夠的稅賦,幫助穩住天下大局才對。”

宋朝開國以來講求以文禦武,收天下之兵於中樞,然而在古代的社會和技術背景下,這種強行征集並不能做到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果。因為落後的交通和物流條件使得地方物資和人員根本不可有效能集中到一起,從各地收繳了一百份的稅賦,集中用在一地可能只有十份的效果。這與其說是集中力量,不如說是削弱地方力量以維系自己的統治而已。正是這種削弱,使得宋朝的軍事實力相比巨大的體量羸弱不堪,最終導致了神州陸沉。

東海人可以用先進的武力去阻止這場悲劇,但阻止了之後呢?武力帶來的控制和擴張難道不是又一次征服麽?所以,他們真正希望的,是對這種模式的完全變革,讓這個社會從上到下凝聚成一個整體,自發保家衛國。

如果是十年前,這還是一條死路,無論是社會環境、技術條件還是軍事能力都不允許。從社會環境來說,朝廷怎麽可能允許這種事情發生?從技術條件來說,即使民間有意報國,可受限於交通和通信條件,多個地區之間也無法有效聯絡並協調,一旦放手,可能會產生混亂產生一大堆大小軍閥。而從軍事能力來說,就算士大夫們有心貢獻保家衛國,但手無縛雞之力的他們又能幹什麽?

但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臨安事變後朝廷權威蕩然無存,因此變革就有了可能。以報紙為代表的輿論環境的形成以及電報鐵路的新技術的出現,使得大空間範圍內的緊密聯系有了實現的基礎。而戰爭戰術進步到火器時代之後,個人武力的重要性下降,反而人數和生產力的重要性大大上升,這正是農耕民族擅長的方向。只要適度加以推動,華夏大地上完全可以出現一個全新而強大的社會結構。

陸平終於做出恍然大悟的樣子:“所以,我們要一邊幫他們改革,另一方面又要讓朝廷能收到足夠的稅,好維持穩定?”

“是啊,這是原因其一,”王泊棠點點頭,然後又狡黠地笑了一下,“其二嘛,現在不讓他們被一份重稅壓著,對臨安產生不滿,未來他們怎麽會考慮加入東海關稅同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