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四、政體為……(第2/3頁)

魏景勝腦子又像被錘了一下,連忙問道:“可是中書、尚書、門下三省,吏戶兵工禮刑六部?”

三省六部制是唐朝發揚光大的經典行政體系,中書省制定政令,門下省審查封駁,尚書省執行,六部就是尚書省下屬的執行機構。國公會號稱“唐朝遺民”,掛上了腐朽的國公頭銜後思維也被傳統觀念侵蝕,不知道誰就想起了這套體制,最後套用了過來。

徐漸離點頭道:“正是。若是青木要考的話,就要從中選一個了。”

魏景勝露出期待的表情:“各省各部所需的考試可是一樣的?若是投考中書省,需要準備什麽材料?”

徐漸離一怔,然後揉了揉鼻子,說道:“呃,抱歉,疏漏了,尚書省尚可,這中書省可沒法考。”

魏景勝有些失望:“是這樣?為什麽呢?”

中書省有制定政令之權,堪稱首腦部門,以至於元國只立了一個中書省廢了其余兩省,這樣的好地方不能考可真是可惜啊。

徐漸離解釋道:“我先說尚書省吧。這尚書省實則是由當下的管委會改組而成的,原本管委會是全體大會任命首席委員,首席任命其它管委,改組後就是國公會任命宰相,宰相再聘六部尚書。‘六部’名為六部,實際上只是六個行政方向,每名尚書分管一個,宰相統領全局,每部下面還有許多具體的職能部門,也就是現今的工業部、文化部等等。

尚書省位於中央,主管天下行政事務。然而天下之大不可能事事俱到,故又往各地派出“行尚書省”,也即行省,分管一塊偌大地域的政務。行省之下又往各郡派駐行政府,負責一郡政務,主要負責協調修路、打擊犯罪、興修水利等需要跨縣合作的事務,以及收稅等等。

這一體系其實就是當下的這一套換了個名字,故考公也可以直接對接。考公實際上就是考尚書省的公務員,即使進不了尚書省,也可拿著成績去縣政府應聘,也是個出路。”

“受教了。”魏景勝拱了拱手,他之前對管委會系統可以說很熟悉了,如今一一對應過來,倒也不難理解。“那中書省與尚書省很有不同麽?”

徐漸離點頭道:“剛才說的尚書省,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體系,而中書省完全不同,是自下而上的。中書省中人不是考出來的,而是推舉出來的。國公會每隔一段時間,會評定天下郡縣之戶口、財賦,給予每郡若幹‘郡伯’名額,由各縣會議推選有名望之士擔任,匯聚中書省議事。”他講到這裏笑了起來,“是故,若是青木想入中書,那就不該讀書考試,而是回家鄉行善養望了。”

魏景勝也跟他哈哈尬笑了兩聲,然後說道:“原來如此。那這麽看來,這中書省不像是制定政令的中書省,倒像是個體察民情的地方?”

“差不多吧。”徐漸離喝了口茶,“若有什麽政令,國公會自然會下達給尚書省,也不用別人代勞。只是,青木熟讀史書也該知道,一國肇興之時,自然政令通達、相明官清,可時日久了,便不免朽壞下來,居於深宮之中的官家往往會被蒙蔽。國公會未雨綢繆,設了這中書省,時刻與民意相通,方可得知民間實情。

當然,這中書省也不是全無實權。中書省可以為民請命,向國公院提出議案,批準後可交與尚書省執行。尚書省的行政、財務、官聲等一幹事項,中書省有監督的權力和職責。此外,國公們有了些新奇的想法,一時不確定是否可行,就會送去中書省讓他們商議評估一下。一些不痛不癢的審批事項,國公院懶得管,也會下放到中書省審核。”

魏景勝不置可否地點了點頭:“如此兩省相制,也是帝王之道。”

徐漸離見魏景勝得知真相後似乎有些失望,便又爆料道:“還有一處不便與外人道,不過青木是徐國公幕府之人,倒也不算外人。這中書省,其實在相當程度上,是為齊國公、滕國公、遼王以及可能還有別的同盟設置的。”

魏景勝一驚:“此話怎講?”

徐漸離說道:“‘郡侯’說是公推,齊、滕、遼諸地誰人威望最重?還不是他們麽?如此這般……”

就現階段來說,中書省的設置主要為了是安撫李璮、夏貴等盟友——他們這種獨立邦國,顯然不能在新國家裏再存在下去了,但人家剛出力參加了東海同盟軍打生打死,這就要卸磨殺驢了,顯然不太好吧?所以就設立了這個中書省,讓他們能夠參與到國家大政上來——雖然說郡伯是“民間推舉”,但他們在自己地盤上權威深重,走個流程選上來一點不難。可想而知,這些舊勢力在短期的中書省內會有不小的聲音,但長期來看,新體制內沒有給他們規定任何的特權,未來家道中落,也只是自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