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決議:重建華夏!(第2/3頁)

“九鼎重鑄,華夏再興!”

……

“華夏”,便是東海人所建立的新國家的名字,對,僅此二字,沒有後綴。

這個名號聽上去有些大,但其實還是符合傳統國名構詞法的,“夏”是本名,“華”是修飾。

原本王朝的正式名稱只有一個字,如秦漢唐宋等,但元朝開始,加了一個字將自己稱為“大元”。歷史上,後來的明、清也如法炮制,稱自己為“大明”“大清”。這麽看的話,新生的國家稱自己是“華夏”,也還是合規矩的。

國公們以華夏大地上第一個王朝“夏”來為自己的國家命名,有強調正統的目的,也有“既是開始,也是終結”的預示,同時也有些真實與虛幻結合的自我調侃。

從今天開始,過去一隅之地的東海國和松散的東海關稅同盟便成為了歷史名詞,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華夏!

華夏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國公會”,由187名國公構成,國公名額按照《國公繼承法》傳承,是國家的法定統治者,掌管最高的財權、軍權、立法權和最終解釋權。

當然,國公會不可能親力親為操持這麽大個國家,因此又設立了一套強力而復雜的治理結構,代替自己操持政務,同時相互制約以免尾大不掉。

設尚書省掌管全國政務,通過每年一度的考試選拔公務員,並以內部晉升體系逐漸提拔為事務官,以一套制度形成穩定而專業的文官體系。同時也有自上而下的任命機制,由國公會任命宰相、尚書等政務官,負責鞭策訓誡這套文官體系。

設中書省以監督尚書省,通過自下而上的選舉體系從基層選舉郡伯,以幫助國公會了解民情,並處理一些次要的立法工作。

設門下省以掌管全國司法工作,擁有獨立的選拔與晉升體系,不與尚書省相互交流。

設樞密院掌管全國軍務,由國公會完全控制,與尚書省中的兵部並立。兵部主要負責海陸軍的兵員招募、管理、後勤等軍政事務,而樞密院掌管軍隊的調動、作戰、演習等軍令事務。樞密院下轄六師,不過此“師”並非一種軍事編制,而是一個指揮機構,分別負責本土、東北、西北、中原、南方和海外六個方向,平日制定作戰計劃,戰時負責調度指揮。

設中央銀行掌管全國貨幣及金融政策,獨立運行不受尚書省幹擾。

華夏國成立後,分當下國土為六個行尚書省,行省下設若幹郡,每郡管理十個左右的縣。

原本的盟友齊、滕、遼等藩國“自願獻土”,交出土地和軍權,讓這些土地歸於華夏國治下。而華夏國也沒有虧待這些盟友,讓渡了一些經濟利益,允許他們在中書省中占據不少份額,並支撐他們向海外拓殖。

盟友們所領的軍隊也被整編,一部分跟隨他們去了海外,一部分遣散,一部分吸收入地方警察和交警系統,一部分改編成正規軍。這部分正規軍連著原先的東海義勇軍一同被整編為新的華夏陸軍,共約十萬人,編為三十六個旅。

這三十六個旅又分了三種:重裝旅、輕裝旅和機動旅。

重型旅就是原先的野戰旅,步騎炮俱全,人數較多,強大全能但昂貴,到現在也只有六個。番號以0開頭,如第01重型旅,部分情況下可以省略只稱個位數,如第一重型旅。

輕型旅合成化程度較低,以步兵營為主,配屬少量火炮和騎兵。這種旅數量較多,一般作為二線守備部隊使用,但也有例外,比如山地旅雖然歸類於輕型旅,但也是精銳的一線單位。番號首位為1;第二位代表具體職責,山地旅為0,普通步兵旅為1,後勤旅為2,鐵道旅為3;第三位及之後為序號。如第101旅為第一山地步兵旅,又稱燕山旅;第1111為第十一普通步兵旅。

機動旅比較特殊,指全員配備了車輛或馬匹,能夠快速機動,但火力相對較弱的部隊,現在在草原上活動的基本都是這種。隨著敵我力量對比的轉換,機動旅顯得越來越重要,目前已經組建了八個。番號是以2開頭的三位數,如202第二機動旅,部分情況下可省略前兩位。

原屬“東海商社”的資產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鐵路、電信、學校、醫院、鋼鐵等重要龐大的基礎產業,仍由東海商社繼續運營,受國公會這一整體的掌控及每一名國公的監督。另一部分是更細碎的生產車輛、機械、紡織品、各式奢侈品等具體商品的企業,重要性相對低,對經營能力和持續改進的要求更高,被分配給了國公們個人所有。

當然,企業的規模、盈利和前景各不相同,這種分配很難說一碗水端平。為了更好地平衡國公之間的利益,國公會又拿出了另一塊肥肉“海外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