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一線希望(第4/5頁)

“你可以這麽講,但5月20號左右正是連休結束、大山未開放前,山上幾乎沒人,這不是很容易被人記住嗎?”

“不一定非得找管理員,也可以讓一同登山的人照。”

“的確。但是大山的外表年年變化,即便是同一時期的照片,也會因積雪的位置、天氣等不同而不同。特別是5月下旬,冰雪迅速消融,每天都有明顯變化,只要管理員一看照片,他立即就會辨認出是今年照的還是從前照的。”

“不過如果他挑選了殘雪狀態相同的地點來照的話,即便是管理員也難以分辨它們微妙的不同之處吧。”

“你忘了重要的一點。”

“哪一點?”

“假如他交出的是去年的膠卷,那就等於說門脅從一年前就開始策劃此案,可是槍嶽開發計劃的申請到現在還不足一年呢!”

畠山感到自己的說法是欠妥,但仍不甘心,當即反駁道:“會不會是他在5月26日之前或之後走這種路線時照的呢?”

“這也不可能,那段時間殘雪狀態變化得相當快,畫面與當天的情景不符很容易被識破。他提前或推後,管理員都會記住,況且,他也不好休息的時間過長啊。” 畠山終於無言以對了。

“這種相機絕對無法倒卷嗎?”河西問。

“是的。我做了試驗,它的結構與135的截然不同,一經擰動卷片鈕,就必須依次擰到底。”

山路對照相頗為精通,在警視廳內的攝影競賽中曾屢次獲勝。

在該相機不能倒卷的事實面前,必須承認號碼順序明顯地是按時間先後拍攝的,無法作假。

“為什麽說這卷膠卷非得是這個相機照的呢?”草場提出了新問題。

如果門脅真的把用可以倒卷的照相機照的膠卷同這架不能倒卷的照相機一起交來,那麽他的騙局就可能得逞。用可以倒卷的相機,便能把①至12空下來,先在唐松附近照好13以後的照片,然後把卷倒回來,到鹿島槍嶽再從①照到12。這樣一來,他實際上是在27日以後,也就是在唐松山莊之後才住在冷池附近的。時間差上一兩天,殘雪變化還不至於看得出來。這樣,門脅26日夜晚就可以在川崎作案。

“就算說‘非得是這個照相機照的’也未嘗不可。”山路又給草場的意見潑了冷水,此刻的山路就像個固執的老頭!

“為什麽?”

“凡是120相機,都不能倒卷。”草場的見解一下子被否定了。如果不能倒卷,使哪個相機結果都一樣。

門脅是按編碼次序拍的。就是說,5月27日住在唐松山莊拍下13以後的照片的他,絕對不可能在27號之後拍下12以前的照片。

“石井是戴著套袖的吧?”突然橫渡來了這麽一句令人莫名其妙的話。

“石井?”那須眯縫著眼睛說。他的樣子和一個眼睛近視的人凝視遠方的情形差不多。當他有什麽心事時,往往都是這種眼神。

“厚木汽車公司的石井為不弄臟衣服,戴著黑套袖。”

“是被村越用作證明的那個人吧。”那須想了起來。

“可這又有什麽關系呢?”

“有!”橫渡說,“有一個套袖形狀的東西,就等於有了一個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上膠卷的袋子。”

“啊,暗袋!”山路喊了起來。

“對,對。有了暗袋不就可以倒卷了嗎?”暗袋是一種不透光的袋子,可隨身攜帶。遇到上卷方法不對時,如135膠卷的齒孔與相機齒輪咬合不緊,或120膠卷的膠片與遮光保護紙發生錯動造成轉不動等情況時,便可在暗袋裏打開機蓋取出膠卷,重新裝好,而膠卷不致曝光。暗袋形狀與橫渡說的套袖形狀類似,操作時,兩只手從袋兩側的“袖口”伸進去就行了。“袖口”上穿著橡皮筋,正好卡住胳膊以擋住光線。

“首先蓋上鏡頭蓋由①按快門直到12,然後打開鏡頭蓋到唐松去照13以後的那幾張。照完後在暗袋裏將膠卷復原到起始位置,再到鹿島槍照①至12,結果與連續拍下來的投什麽分別。”橫渡說。

的確,有了暗袋就好比攜帶了一個暗室,可以隨時把不能倒卷的膠卷倒卷。正當大家稱贊這一發現時,山路又潑了冷水。

“很遺憾,這個辦法也不行。”他說,“暗袋的缺點是看不見裏面,那麽即使倒了卷也看不見膠卷上的‘開始’符號,重新上卷時12和13之間的空隙不可避免地會過大或重疊。可是,門脅拿來的膠卷上12和13的間距與其他底片上的距離完全相等。”

山路的意思是:珍珠相機的上卷裝置是自動的,後蓋要等膠卷的遮光保護紙上出現“開始”符號時才能合上。一蓋上後蓋計數孔便處於工作狀態,按一次快門,顯示一次數碼。用暗袋倒卷看不見裏面,只能憑經驗判斷膠卷位置,這樣一來,當依次拍攝時,12與13的連續就不能保證很均勻。而且,即便是“開始”符號與相機上的紅點對齊了,也會因膠卷的松緊程度與原來的不同,使得12和13間不能像連續拍攝那樣是等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