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重力論文(第4/26頁)

其原因就在於後足。無論爬行類還是哺乳類,它們的後足都是從骨盆向斜下方長出來的,都是小短腿,因此,它們都采用四足行走的方式,如果不借助扭腰晃胯,它們是走不快的。這四條小短腿使它們的肚子不可能離地面很高,經常是貼著地面,因此,它們的移動速度跟爬差不多。腿短出不了快將軍,這在捕獲獵物時是一個很大的劣勢。

我們再來看看恐龍。恐龍的後腿很長,而且是從骨盆向地面垂直長出去的,跟今天的我們一樣,可以弓著身子直立行走。這一點從它們的骨骼化石中就可以推斷出來。最開始恐龍或許也是四足行走,不過目前尚無定論。

兩足行走時,無須借助扭動身軀的動作就可以走得很快。必要時不但可以采用雞奔式沖刺,而更令研究者們做夢也想不到的是,還能夠做出雙足並攏的袋鼠跳式的動作。到了後來的侏羅紀,雖然也出現了四足行走的大型食草恐龍,以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化石來判斷,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說三疊紀的小型恐龍已經屬於直立行走龍。

移動速度快意味著可以追得上絕大多數可作為口糧的生物,不僅使肉食生活成為可能,還能夠在追逐獵物的賽跑中擊敗競爭者。在和爬行類以及哺乳類的爭鬥中也是如此,動作的敏捷程度關系到壓倒性的優勢地位,因此,三強爭霸的時代逐漸終焉,恐龍稱雄天下的時代指日可待。

進入到侏羅紀以後,恐龍們迎來了鼎盛的時期。與此同時,恐龍這一類古生物給人類帶來的無解懸疑也拉開了帷幕。

圍繞恐龍的最大的一個懸疑就是它那巨大的體形。進入侏羅紀後,出現了龐然大物般的食草恐龍。侏羅紀後期出現的被稱為雷龍的巨型恐龍全長達三十三米,體重估測為四十噸,光是脖子的長度就有十三米,挖掘後組裝起來的骨骼化石無可辯駁地印證了一點。

巨型恐龍由於僅憑兩只腳無法支撐它的體重,又倒退到初期的爬行類的方式,即四足行走。但是,後足與骨盆呈直角,垂直伸向地面。

這種巨型恐龍的存在就是虛幻。即便集合生物學的全部常識,無論從哪個角度考察,這類巨大的地上生物是不可能在地球上存活並繁衍的。因此,在當今世界裏,如此巨大的動物一頭也見不到。假如當時可以,那現在也應該有。之所以沒有,就是因為它沒有存活的可能。具有恐龍般龐大身軀的動物只有鯨魚,而它是用不著靠腿來支撐自己的體重的。

當今而言,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生息的大型動物要算大象了,可是,假如它們的孩子斷了腿長時間臥地不起的話,恐怕連一天也活不過去。就算能撐,也頂多三天而已。這是因為,它的內臟會堆在一起壓迫心臟,其重量將造成心臟停止跳動。同時,各部位的骨頭也會發生壓迫性骨折,比如強度尚未發育完全的幼象的肋骨。

自身的體重就是一顆隱藏的地雷。因此,現今的陸地上是見不到比大象還重的生物的。因為不存在能和大重量相匹配的生存上的優勢。同為陸地,侏羅紀的食草巨龍為什麽偏要長成那樣的大個兒呢?優勢何在呢?

說起大象的體重,一只成年象約在五六噸左右。而侏羅紀的巨龍竟然重達四十噸,因此,它在倒臥時面臨的風險要比大象大得多。假如進入了沼澤或濕地,它的體重會使自己越陷越深,最終寸步難移。

與胴體的肥大相比,雷龍的腿部明顯不夠粗壯。巨龍胴體的重量抵得上滿載乘客的一節地鐵。水平前伸的長脖子又頻繁地加重了身體的負荷。如果腿部不夠強壯,僅憑這四條腿是無法支撐它的身體的。

從對化石的分析來看,雷龍的腿無論是骨頭還是肌肉都不夠強壯,按照這一比例,在它漫長的一生中,腿部關節必須日復一日地馱著一個嚴重超重的軀體,還要經受脖子不經意的活動,很容易就會勞損。關節都是磷酸鈣做的,也容易粉碎或骨折。因此,即使在壯年時期,它也會像一頭瀕死的大象那樣,走起路來只能戰戰兢兢、慢慢吞吞。一旦上了年紀,它很快就會癱瘓,擡不起脖子,也就無法進食。

按照這種體形比例,巨型恐龍恐怕會對下蹲很怵頭,至少它做不到頻繁地蹲下、站起。它晚上用哪種姿勢睡覺也讓人琢磨不透。想象不出它睡覺時脖子是伸得直直的,還是蜷在一起的。要知道在這一時期,還存在著異龍這一兇猛的食肉恐龍呢。在酣睡時如果遭到食肉恐龍的進犯,它能閃電般地跳起來,像現在的大象那樣奮起還擊嗎?

如果不能,它那伸得老長、又沒有像樣肌肉的脖子,在就寢時就會成為一個致命的軟肋。笨重的巨型恐龍不成為敏捷的小型食肉恐龍們的家常菜才怪。龐大的食草恐龍沒有食肉恐龍那樣堅硬的牙齒,面部肌肉的力量也不足以咬碎敵手的骨頭。想不出它會有什麽有效的反擊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