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乃湯 杜鵑乃湯

聽聞是荒郊野外的溫泉區,我一直想象成會出現在柘植義春(1)漫畫裏的場所,豈料完全不是。

那不是溪谷中的老舊獨棟旅店,也不是老太婆獨自經營的肮臟民宿,而是一棟巨大得誇張,宛如購物中心般的飯店。

感覺能容納幾千名旅客,還真的如此。

不過,除了飯店,周圍什麽都沒有。

背面是山,前面是海。盡管是海,卻沒有沙灘,而是一條堤防。海灣的邊緣在進行護岸工程,不能下海玩水。

據說能釣魚,卻沒出租釣具。一般不會帶釣魚竿和釣餌去泡溫泉,何況此處不像會有人特地來釣魚,果然毫無娛樂可言。

山則是單純的山,且一片郁郁蒼蒼,不易登山健行。不僅沒鋪設步道,甚至不能散步。建築物大得多余,連要繞到後方都需耗費一番功夫。

飯店雖大,但十分老舊。

如同出現在昭和四十年代前期電影中的飯店,與其形容為摩登,設計與配色更接近迷幻。再洗練幹凈些,或許挺時髦,卻顯得土裏土氣,又臟臟的。

建築物老舊的外觀,並非刻意模仿那個時代,完全就是那個時代的遺物。屋齡約莫四十年嗎?恐怕更古老。

相較於飯店的規模,停車位很少,反映出興建的年代特色。

只是,大得不尋常。望向海灣邊緣,建築物聳立的形狀,仿佛一道防波堤或防風林,外觀又不協調。描述得更精確點,像是經過縫縫補補。

畢竟是四家外觀截然不同的飯店勉強連接在一起。

打聽之下,我才曉得原本是四家不同的飯店。

外觀不同,格局獨立,顯然不是增建,而是各蓋各的,再動工連接在一起。

建築物與建築物之間,以走廊突兀串聯,或用宛如臨時小屋的中繼建築物填補。

中央建築物的正面玄關與大廳,應該是四棟飯店連接完成後增建的。

至於個中緣由,不得而知。

不太可能是合並。

四家飯店競爭的時代過去後,其中三家無法撐持,宣告倒閉,然後得勝的一家把競爭對手的建築物連同設備全部接收,合為一體。會是這樣嗎?

不,關鍵在於,怎麽會在如此偏僻的地方,興建四棟規模相同的溫泉旅館?

交通不便,既非觀光勝地,也沒有任何吸引人的活動。溫泉質量再好,飯店一家就足夠。倘若有數家旅館或民宿,加上商店街,簡單來講就是有人居住,形成所謂的溫泉街還能理解,但此處完全孤立於生活圈之外。不是位於主要幹道旁,離城鎮相當遠。除了來泡湯,沒別的事可做。

員工約莫是通勤上班。

礙於交通不便,八成是排班制,搞不好有宿舍,但不會有人想住在這種地方吧。不過,飯店裏備有生活必需品,或許不會感到不便。

那麽,即使不踏出飯店一步,照樣能生活。

嗯,應該沒問題吧。

多麽愚蠢的想象。

不會有人想在這裏過一輩子。

是這樣的地方。

從這層意義來看,此處確實是荒僻的溫泉區。只要有具備木造平房特色的小型旅館,便足夠應付遊客。至於飯店,蓋一棟已飽和。

光是一棟飯店,營收能否撐下去都很可疑。居然在旁邊增建規模相同的飯店,而且是三棟。

實際上,大部分的人都不免會心生疑惑吧。

不,四棟同時興建,或許是為了競爭。

老板認為客源足夠支撐四家飯店嗎?還是此地曾繁盛一時?不,那樣的話,至少會成為知名的溫泉區。然而,這裏不僅沒列在旅遊書上,也從未聽熟悉秘境的探險達人提起,根本默默無聞。想必始終默默無聞。那麽,會是有什麽吸引客人的秘訣嗎?

不,肯定沒有。就算有,也失敗了,看看現狀便一目了然。恐怕是四家飯店中有三家經營不下去。

可是,四家分開沒辦法,一家就行嗎?

感覺好像撐不下去,沒想到竟行得通。

不然就是四家都撐不下去,有人一口氣全買下。寬廣得空虛的大廳,設有類似往昔百貨公司活動場地的賣場。不是土產店或小店,只能說是賣場。從衣物到貴金屬,也有賣食物。制服樣式落伍,宛如巴士車長小姐的員工閑散走動,客人不少,但看起來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國人或韓國人。是浴衣穿法有些不自然,還是語言不同的緣故?這純粹是我的印象,不太確定。

溫泉不錯。

巖石圍成的大溫泉池,泡起來很舒服。泉質柔軟,也不會過熱。

類似證明書的文件旁,用毛筆字寫著一堆療效,可惜“請勿裸身在浴池外行走”的告示較吸引人,我沒怎麽細看。脫衣場的設計近似昭和時代的公共澡堂,脫衣籃又是圓形竹籃,實在太像澡堂,沒雇櫃台收錢的店員,反倒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