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三張畫像(第3/5頁)

“所以,她很有可能已經忘記了自己之前的描述,做出的改動才會讓畫像的效果變化這麽大?”

“我注意到她的頭上並沒有明顯傷口,沒有包紮繃帶和紗布。”

“我之前和她確認過,案發後,在子女的陪同下,她去醫院做過檢查,並沒有器質性傷害,只是輕微腦震蕩,精神病、心理疾病和腦部疾病也都是空白歷史。”

“顧師傅,我今天去和她接觸了以後,其實一直在考慮你早上說的話,入門性質問題。”

“你懷疑是……”

“軟進門和硬進門雖然在表象上看完全不同,但在這個案子裏是不是也存在這種可能。同樣是軟進門,但是會不會同時存在誘導入門和熟人進門的多種可能性?”

“可能性在真相冒出來之前都是存在的,但問題是你推斷的依據是什麽?”

“我也明白你們在破案時會首先排除熟人作案的心理傾向,盡可能地站在證據角度客觀地判斷。我不是專業人員,我只能說,根據她的肢體語言和口頭表述,我有很大的把握,今天的畫像是完全作廢的。”

“小張,這點我要和你事先說明,你畫像的準確與否,我從來沒有給你下過硬指標,你不用有心理負擔。”

“這我明白。我只是就事論事。”張弛拋了支煙給顧志昌,給他點燃後,自己卻不抽。

“這樣說吧,如果她改變描述的特征這一點對於模擬畫像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那麽她改變論述時的表情卻是很耐人尋味的。”

“你是指她的微表情?”

“對,就是細微的面部變化,往往是轉瞬即逝的心理活動外露。當事人自己都不一定能覺察意識到這些變化,所以很難掩飾,往往會給我們提供最真實的信息。”

“她有些什麽異常的微表情嗎?”

“我把在她輔助下完成的兩幅畫像給她看的時候,特意注意了她的面部微表情。按照常理,她知道自己做出完全不同的特征描述後,對於畫像的截然不同雖然會驚訝,但是也不至於特別驚訝。而且,驚訝的微表情,其實在面部反映出來時,往往只有一秒鐘的嘴巴微微張大、眼睛瞪大、眉毛上揚之類的表現。超過一秒,就是偽裝了。”

“她的驚訝是裝出來的?”

“我觀察過她之前的面部表情和個性特征,大致屬於比較內向、面部表情並不豐富的人,但是這個驚訝的微表情卻持續了整整五秒鐘,有點誇張過頭了,顯然是故意裝作驚訝。那她裝驚訝的目的是什麽?無非是讓我注意到她自己並非故意改動敘述,只是記憶力出了偏差。”

“還有什麽其他的表現嗎?”顧志昌皺著眉頭思索著什麽。

“在我和她確認了自己的工作難度,適當施加了壓力之後,她的雙手十指交叉,還抱住了膝蓋,這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特意使用肢體力量來表示對抗,是一種自我防衛的肢體語言。照理說,我是去協助破案的,能夠找到犯罪嫌疑人是幫她的忙,她的抵觸反感,於情於理都說不通。

“她回答我的每個問題時,眼神都瞥向右方,從心理學角度闡釋,她應該是編造事實而非回憶事實,但是因為我對她的了解度不夠,也的確有人的行為有例外,所以我也不作為依據。但是在看到我的定稿畫像後,她的頭部微微後仰,我解讀為是在遠離刺激源,她似乎想要遠離這幅畫像。”

“你覺得什麽原因造成她這樣的動作呢?”

“第一,我畫像的時間並不長,遠遠沒有超過一般成年人能夠接受的時間極限;第二,我事先就聲明不會打擾她的工作,只是見縫插針地詢問她;第三,畫像是在她提供的信息的基礎上完成的,還在她的再三改口下進行了修改確認,她沒有理由不滿意。一般按照正常邏輯,看到符合犯罪嫌疑人的畫像時,受害人都會比較激動、欣喜,或者是像上個案子的受害人一樣,有種身臨其境的恐懼,似乎被侵害的場景再現。可是當我把最終定稿展示給她看時,她的眼睛裏一閃而過的是慌亂、不安,沒有其他多余的感情色彩。”

“那樣的話,答案看來只有一個了。她並不希望你能畫出準確的畫像,但真的看到畫像完全不像兇手時,又有說不出的愧疚、恐懼和糾結。”

“顧師傅,這些當時還只是我的猜測,後來在畫像完成後,她看似松了口氣,放松了心理防備,這時候我問的一個問題完全印證了之前的猜測。”

“你小子,關鍵話還留在後面說。”

“案發當天,A市正下著陣雨,一整天斷斷續續地下著,沒有停歇過,你還記得嗎?”

“是啊,所以犯罪嫌疑人穿著雨衣,成了很好的反偵查道具。”

“但是,我收拾畫具的時候,隨口問了她一句:‘他打你的時候,有沒有水甩在你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