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煙消雲散(第4/8頁)



艾西陷入了沉默,麥濤可不明白是怎麽回事,想了想後他才說:“嗯,你的說法有一定的根據。三年前警方也曾懷疑過,當然並未鎖定是賣衣服的人,不過鑒於不少小商品市場裏確實也有美甲專櫃,倒是與班主任的說法相吻合,所以也展開了一些調查。不過這次調查可謂步履維艱。”“因為怕打擾市民的正常生活,對吧?”“正是這個原因。像英國風鈴草那樣著名的案子,十余名女性遇害,後來警方萬不得已,才對六十萬人作了DNA比對,耗費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然而這比對毫無結果,一個嫌犯也沒確認。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兇手找了個借口,花了點錢,找人替自己提供了DNA樣本。這樣浪費了納稅人的錢且沒有任何結果的行為,也是在連續十余名女性被害的基礎上展開的。我們想要照貓畫虎,必然也要冒同樣的風險,甚至更大!咱們市有多少小商品市場,只怕咱倆也說不出個數來。涉及人數眾多,而且還不止是商戶,因為很多小商鋪都要雇人,那麽被雇人員也需要排查。檢驗時間自不必說,僅取樣就要耽誤好些天。如果這些天裏小商品市場關張,勢必也會對B市的消費者造成影響。所以,局裏考慮再三,沒有作出這個決定。”“是啊,比起上百萬人的生活不便,死個把人不算什麽。”艾西常常一針見血,盡管這話聽起來冷酷無情。

麥濤笑了一聲,沒說話。

這時候酒保走過來,拍拍艾西,“艾老板,您別打岔了,讓這位先生繼續說。”“喲!”艾西誇張地叫著,“喲喲!你這酒保是怎麽當的,有點職業道德沒有,怎麽還偷聽客人談話啊!”“呵呵。”酒保訕笑著,“沒法子,誰讓您二位說的東西這麽吸引人呢!”

麥濤也笑了,然後講述三年前的案子——沒想到,第二被害人死後不到兩周,第三個女孩消失了。而這一次消失,竟為連環殺人案畫上了休止符……

如果將男人比作狗,那麽女人更像貓。

貓兒愛幹凈,總是舔舐自己的身體;貓兒陰晴不定,願意跟你好的時候,會趴在你的膝蓋上,不願意的時候,寧可獨自找地方趴著;貓兒的性格也比狗狗孤僻,這意味著狗狗通常親近人,而貓兒在遇到陌生人的時候,通常會保留它的矜持與桀驁。麥濤是個很有愛心的人,他經常喂食流浪的小動物,按他的說法是:“領養它們,我可能做不到;但只要讓我碰見了,我總要喂它們的。”這一舉動被他老婆劉安心稱為“同情心泛濫”。麥濤既喂狗,也喂貓,如果黃鼠狼和小老鼠能在他面前停留一會兒,他八成也要喂它們。於是,下班回家的路上,他便常常會耽擱一些時間。狗狗很單純,喜歡與人交往,除非受到虐待,否則你給他吃的,它們狼吞虎咽之後,就願意跟著你走。但是貓兒有很大不同。最多的一次,麥濤同時喂過六只流浪貓。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似乎是附近居民家養的大貓下了一窩小貓,主人嫌麻煩,就把它們全都遺棄了。麥濤買了三四根香腸。喂它們的過程有點討厭,因為他往這邊走,貓兒們便往那邊逃。逃也並非徹底逃走,而是躲在車子底下、大樹旁邊,偷偷瞪著他瞧。麥濤只好將香腸掰成一個又一個小塊,隔著老遠扔過去。小貓看看沒有危險,又禁不住香味的誘惑,引發一番爭搶。貓兒有聰明的,也有傻的,幾番下來,有些小貓一口都沒吃到。麥濤便有意偏心地扔,可還是有些小家夥搶不到。末了,手裏的香腸扔完了,麥濤站起身,拍拍手,小貓兒一哄而散。這,通常就是野貓的狀態——即使得到食物,也不見得輕信於你。然而也曾有過一次例外。那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下班回家的路上,他穿過一條長長的、曲裏拐彎的胡同,聽見一只小貓戚戚然的悲鳴。順著聲音擡頭看,在兩米高的房上,蹲了只三個月大的小貓。“餓了吧?”麥濤沖它笑。小貓不會說人話,繼續沖他叫。“你等著啊。”胡同口有一家小商店,麥濤返回去買了香腸。貓兒還蹲在墻上。這是一家小院的院墻,麥濤經常從這裏路過,很少見裏面有人居住。這小貓是誰家的?為什麽會趴在這墻上呢?三個月大的小貓,照例是沒這個本事的。

他想把小貓抱下來。與平時一樣,小家夥就伸“手”打他的手,躲躲閃閃的。“隨便你吧。”靠著高墻有一摞紅磚,大約有1.5米高,他就把香腸掰碎了,往那摞磚上放。小貓禁不住誘惑,試探著下來,可是又怕高,不斷地探著小爪子往下夠。“下來吧你。”麥濤瞅個機會,一伸手抓住小貓,把它放在磚墻上,這期間小貓還很不高興地叫了兩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