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蒙頂神香》第10章 洞天福地

石門後是一個很大的石室,幾乎有一個籃球場那麽寬,嶙峋的山石只生長在石石邊上,騰出了寬廣的空間。石室渾然天成,不需要畫蛇添足地雕琢,其中擺滿了一排排的書架,整整齊齊。若非身處洞穴,四下漆黑無人,我會以為來到了圖書館。

這種怪石洞裏擺了棺材都不奇怪,可擺了這麽多書架,那就顯得很不合格調了。現在已非古時,也非武俠時代,要看書大可以在家裏看,犯不著跋山涉水地來到這裏看書。我數了數書架,最少都有20個,真把書架都裝滿,沒有一萬本是辦不到的。倘若真要把書藏到這種隱蔽的洞穴裏,這些書肯定很珍貴,絕不會是那種隨便在地攤就能買到的。

廖老二把老鬼綁好後,急急忙忙跑回來,看到我已把第二扇石門打開,嚇得在遠處就問我後面是不是有更多的老鬼。當知道石門後是書架,廖老二才放心地走過來,臉上還笑嘻嘻的。我也沒料到石門後是藏書之地,雖然心裏很失望,但書總比老鬼容易對付,起碼不會被書殺死。

我小心翼翼地站在石門邊,確定石室裏沒有埋伏,然後才和廖老二一起走進去。盡管我不是愛書之人,比不上孔乙己,但在此洞天裏遇到這些書架,又豈能錯過千古良機。廖老二也一肚子疑問,早就想歡呼雀越地跑到書架邊了,礙於要扶著腿瘸的我,所以才耐著性子陪我慢慢走過去。

這些書架的書都還在,每一本都擺得很整齊,可黑木架子上已經滿是灰塵了,這說明很長時間沒人碰過這些書了。我隨便抽出一本書,廖老二也在旁邊隨便扯出一本冊子,倆人就各自大致地瀏覽。如我所料,這些書都是古書,而非現代印刷版本,都是用毛筆一個個字寫出來的。

我們站在一排排書架的中間,翻開了塵封的冊子,裏面記載的竟都與茶有關。僅僅粗略地瀏覽了一排書架的一層,我就大感自己知識貧乏,都快吸收不過來了。這些經書包羅萬象,不只有名家典籍,還有民間無名之輩的手記。比較有名的就有:唐朝陸羽《茶經》、宋朝蔡襄《茶錄》、黃儒《品茶要錄》、趙佶《大觀茶論》、元朝王禎《農書·茶》、明朝李時珍《論茶品》、錢椿年《茶譜》、清朝震鈞《茶說》……簡直數之不盡,要全部看完都得花一輩子的時間。

我拿起趙佶的《大觀茶論》,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占有己有。《大觀茶論》是中國第一部由皇帝撰寫的茶書,我一直想看一看,可都沒時間。這本書在民間有全本,可石室裏的書都是由毛筆抄寫,並有很詳細的注解,非民間所能得見的版本。我翻看到最後,發現此書還有大部分全新的內容,想必民間流傳的版本已經缺失了,並不是真正意義的“全本”。

廖老二找到了明朝田藝蘅的《煮泉小品》,他比我還開心,那是一本品評天下泉水的茶書,絕對是茶人取水的權威之作。那本冊子很厚,我拿過來掃了幾眼,也比民間流傳的版本多了一半以上的內容。還有一些無名之輩的茶書,比起名家之作,他們也毫不遜色。也許生不逢時,或又淡薄名利,因此這些無名之輩留下的典籍就成了遺珠之憾,不為世人所得見。

廖老二驚嘆地望著眾多典籍,向我問:“小路,這些書都是林家收藏的嗎?”

“這些書肯定不是林家收藏的,是洞府原主人留下的!”我哼了一聲,說道,“難怪他們一直把守茶場,禁止外人出入,原來巖壁裏藏了這麽一個洞天福地!”

“原主人,難道是……”

沒等廖老二把話說完,我立馬打斷道:“你別又跟我提什麽老仙翁,除了這些書,沒有一個地方像仙洞,全是嚇人的玩意兒!”

“老仙翁都離開那麽多年了,妖物占據了洞府嘛!”廖老二不服輸地解釋。

我合上一本書,一邊塞回去,一邊說:“妖怪還會看書?騙小孩呢?”

廖老二爭不過我,投降道:“那你說說看,這些書都是誰留下來的?”

我腦子空空蕩蕩,沒有一點兒想法,這些書絕對囊括了所有的茶書典籍,恐怕茶王見了都會汗顏。歷史上,除了偶爾露面的茶王,沒有一個能夠融會貫通百家茶說。喜愛武夷巖茶的名人有很多個,包括歐陽修、蘇軾、陸遊、朱熹、以及乾隆。乾隆最愛巖茶,也很關注巖茶的生產,現存的有關清政府嚴禁官吏低價購茶的茶令摩崖都有七處之多。甚至在原崇安縣衙大門口,立有一塊乾隆禦筆親書的石碑:爾薪爾奉,民脂民膏。小民易欺,上蒼難瞞。

廖老二聽我誇誇其談,震驚道:“你是說這個巖洞是乾隆他老人家下旨建造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