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向讀者下的戰書

本書在日本出版後,已於網絡上引起討論熱潮,讀者們幾乎已達成共識,認為兇手就是“某個人”了,相信這也符合作者的心願(如果大家最後各執一詞,東野應該會很苦惱吧)。然而,細觀網友們的推論關鍵,不外乎嫌犯與死者使用刀子、撕藥包的慣用手,以及加賀相當確信不是自殺,最後康正恍然大悟的反應……等上述幾點。

  

也就是說……讀者若要得知真相,除了注意有形的物件,還得觀察主角與偵探的反應才行?那為何書中的角色就不用?因為“不公平”啊!角色可以看見讀者沒看見的東西,讀者就只能觀察該角色的反應去判斷。原本在本格推理會形成扣分項目的“不公平”,到了《誰殺了她》這本“讀者也得參與推理”的小說裏,也形成線索給予的不對稱——換個方式說,就是“給角色的線索”和“給讀者的線索”不完全相同,卻都能得出真相,這點至為有趣。

  

順帶一提,本書文庫版成書時,結尾拿掉了某個關鍵提示以增加困難度,並在書末附有封裝起來的“推理指南”引導讀者推理——雖然還是沒有明白說出兇手是誰。

  

如果你看到這裏還沒有推斷出真相,請再加把勁。其中的邏輯不會很難,絞盡腦汁一定可以想出來。加油吧!回應東野的挑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