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4/4頁)

土肥在偽滿洲國的生活十分寬裕,出租車司機的工資並不能讓他滿足,於是他開辦了那份業界小報。他的事業很成功,原本報社除了他就只有一名員工,去年又多雇了一名。

“我丈夫的收入雖然不是很穩定,可他每個月都會給我五萬塊錢。不過有時會莫名其妙帶一大筆錢回來。”米子如是說。

那麽案發當日,土肥究竟做了些什麽?米子稱,土肥一大早出門的時候,告訴她今晚可能會晚歸,說不定幹脆不回來睡了。因為工作的原因,土肥經常在外過夜,所以米子也沒有多問。她還說自己的丈夫以前的確有過一些情婦,可現在應該沒有才對。

《交通文化消息》每十天發行一期,每期發行量大概在三千份左右。

這類業界小報,相關企業一般都會二三十份一買,買的時候當然要付錢。報社還會以廣告收入等其他名義接受企業的捐贈。

這種獨特的捐贈體系一旦出現黑幕,便很容易成為恐嚇行為的溫床。

警方也懷疑過金錢糾紛的可能性,對土肥武夫周圍的人進行了調查。

可出人意料的是,土肥為人的口碑相當不錯。

人們都說,《交通文化消息》是一份實事求是的報紙,而且土肥是個很熱情的人,拉贊助時態度也很彬彬有禮。

小報的報道之所以能如此準確,也是因為土肥在偽滿洲國的汽車制造公司工作過。土肥寫的報道就事論事,公平踏實。

不過,有一點絕對不容忽視:兩年前,《交通文化消息》曾連載過一系列社論,聲稱運輸省陸上交通局與一部分企業高層有錢權交易。

寫這篇社論的時候,土肥的立場比較中立。一部分企業與陸上交通局的官員勾結,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問題,中小企業對此怨聲載道。

《交通文化消息》雖然傳達了中小企業的聲音,可也花費了許多篇幅刊登被攻擊的大企業與政府部門的反對意見。篇幅的分配雖然很公平,可還是有人覺得土肥是站在政府部門和大企業那一邊的。

《交通文化消息》仍維持著盈利,只是利潤不多罷了。

以上就是警方對土肥工作的調查結果。

編輯部裏的兩位年輕員工不知道任何內幕。重要的采訪和交涉,都是由社長土肥親自完成的。他們只負責一些簡單的事務性工作而已。

搜查本部將搜索的重點放在了和土肥一同來到碧潭亭酒店並消失在夜晚相模湖畔的女子身上。

如果她逃走了,又不是坐火車走的,那就只可能坐汽車。可是警方並沒有發現她坐過包車或是出租車的跡象。

警方詢問了土肥武夫的朋友和熟人,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表示:“土肥真有這麽個情婦嗎?我怎麽一點印象也沒有。如果真有,那也是他最近剛認識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