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3/3頁)

“我也這麽認為。讀到雜志上引用的這段文字時,我眼前就出現了那熟悉的場景,而這個場景又和印在腦海裏的《實地勘察報告》所記述的場景重疊在了一起。”香春課長挺起了彎著的腰說道。

“我要請教一下,作者空想出來的場景,有時也會偶然和實際場景相一致吧?”

“相似的情形估計有,但不可能像這樣連細節部分都絲毫不差。”

“這就是說,作者肯定去過那裏,並且是在案發之前?”

“可是,這位作者當時一直在他家佐賀縣的唐津市,一晚上都沒外出過。”

“此話怎講?”

“剛才我跟唐津警署聯系過。碰巧搜查課課長就住在作者下坂一夫家附近。據他說,下坂一夫在一個月前搬到福岡市去了,現在和新婚妻子住在公寓裏。他父親在唐津市內開著一家很大的陶器店,他本人計劃最近在福岡市開一家分店。”

“一個月前搬到福岡市,那也是沒辦法的事。問題是,去年十月份,這個叫下坂一夫的人真的一直在唐津市?”

“是這樣的。”

“這麽說,他寫的這個場景只是偶然巧合?細節也是?”

“不是偶然巧合,是看到實際場景後寫的。”

“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本部長的目光變得嚴峻起來。

“我覺得寫這段文字的人不是下坂一夫。同人雜志評論欄目的評論家不是也說了嗎?小說中只有這段文字寫得好,所以加以引用,其他部分都寫得不行。所以我覺得,這一段文字不是下坂一夫寫的,是別人寫的。”

“這麽說來,這部分是下坂一夫抄襲的?是剽竊或擅自引用?”

“是不是剽竊還不太清楚。不過我們必須加以調查,找到那個真正寫這篇文章的人……本部長。”

香春課長再次將腦袋湊近坐著的本部長。

“這段文字中隱含著寡婦被殺案中一個關鍵線索。被告鈴木延次郎的口供中有好幾處叫人難以理解的地方,這段文字恰好能夠解釋……本部長,我認為被告鈴木延次郎應該不是真正的兇手,真正的罪犯另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