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屈原語

  和氏璧是楚國鎮國之寶,觸手生溫,不染塵埃,能在黑暗中發光,所以又稱『夜光之璧』,是舉世公認的稀世奇珍。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①姬發率大軍攻滅商朝,殺死著名暴君商紂王,占據江山,開創了周王朝。

  ①姬發死後謚號“武”,史稱周武王。因本小說先後出現多位國君,采用習慣謚號稱呼來區分。

  為了鞏固統治,周天子設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將全國分成若幹個侯國,按功勞大小分封給姬姓王族和有功之臣。先後受封的功臣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人,分封的諸侯國有魯、齊、燕、衛、宋、晉、虢等七十一個。各諸侯世代承襲,可以在封國中分封與自己有血緣或親屬關系的下一級貴族,稱為卿或大夫。卿或大夫又委派一批下級貴族去治理自己的封邑或封地,稱為士或家臣。如此一來,諸侯國布履星羅,四周於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扞城。

  盡管諸侯可以擁兵,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周天子依然據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賞罰予奪、禮樂征伐都由周天子說了算,諸侯們必須隨時聽從調遣,定期納貢朝賀,稍有不慎,就會受到周天子的嚴厲懲治。周夷王生病時,諸侯們都在本國舉行盛大的祭典,為其祈禱免災。有人告發齊哀侯不懂禮法,只知道田獵遊玩,周夷王便召集諸侯,當眾將齊哀侯烹殺於大鼎之中,其余諸侯們戰栗不敢言。

  時光流逝,物換星移,幾百年過去了,周王朝最終走到了日薄西山的一天。而諸侯們羽翼已成,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泰山腳下的孔子飽覽時代風雲激蕩,吞吐成文道:“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事實證明了孔子“禮崩樂壞”的論斷。諸侯始而星羅棋布,繼而強兼弱削。天下乖戾,再無君君之心,九鼎傾覆,宗廟荒廢,王權旁落,名存實亡。野心和欲望日益膨脹,幾百個諸侯為了擴大本國的地盤,不斷相互征伐廝殺,戰爭愈演愈烈,中原擾攘不安。

  春秋時期,諸侯國中以晉、齊、楚、越四國最為強大,形成“四分天下”的局面。四國之中,又以晉國實力最強,且占據了中原腹心之地。然而晉國自驪姬之亂①後,國中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晉國政局被異姓卿大夫控制。到春秋末期,趙、韓、魏三氏大夫瓜分晉地,史稱“三家分晉”,強大一時的晉國就此滅亡,分化出趙、韓、魏三個國家。

  ①指晉獻公寵愛驪姬(驪戎族人)及其所生之子奚齊,為此逼死太子申生,逼迫重耳等諸公子(國君之子稱公子,公子後代稱公孫)逃亡。

  正所謂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霸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楚國見晉國滅於內亂,欲乘虛而入,卻被趙、韓、魏聯兵打敗,只好放棄爭奪三晉之地的企圖,改與東面的越國爭鋒。兩國你征我伐,刀來劍往,圍繞吳國舊地展開長期爭鬥,各自消耗了大量實力。

  烽火何洶洶,兵戈亂浮雲。到了戰國時期,經列國兼並,逐漸形成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爭雄的局面。

  最初,七國之中以魏國實力最強。魏文侯最早任用李悝進行變法,“盡地力之教”,國力大增——向西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①;向東攻入齊國,俘虜了齊康公;向南多次擊敗楚國,奪取了不少土地,可謂盛極一時。魏國國君“廣公宮,制丹衣,旌建九斿,以七星之旃”,儼然擺出天子的場面來。

  ①今陜西東部與山西邊界,黃河西岸的畜牧和戰略要地。

  可惜,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魏國傲視中原群雄的格局很快被一個名叫孫伯靈的人所改變。

  這孫伯靈是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人,與龐涓、張儀、蘇秦等人同拜在衛國奇人鬼谷子門下,孫伯靈和龐涓學習兵法,張儀和蘇秦則學習縱橫術。龐涓最先下山,回到魏國後受到魏惠王賞識,拜為將軍。魏惠王久聞孫伯靈才識過人,便令龐涓派人迎其入魏,欲拜為副軍師。龐涓忌才,設計陷害師弟,使人誣陷孫伯靈私通其母國齊國。孫伯靈因此受臏刑,被截去膝蓋骨,從此癱瘓,再也無法行走。時人憐其無辜受刑,稱他為孫臏。龐涓卻假做好人,幫孫臏包紮傷口,意圖得到孫臏祖傳兵法後再殺了他。孫臏偶然得知真相後,裝瘋賣傻,以求避禍,最終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逃到齊國,成為齊國大將田忌的座上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