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南山之下,殷殷其雷

  人傑由於地靈,山川秀麗,則人物祥符。楚地多出俊傑之士,自古就有『惟楚有才』的說法。郢都一帶曾經出過兩個大名鼎鼎卻又針鋒相對的人物:一個是伍子胥,另一個則是範蠡。

  01

  戰國時代的中國有四大名城,分別是齊國王都臨淄、趙國王都邯鄲、魏國都城大梁,以及楚國都城郢都。四座城邑中,又以郢都規模最大,建制最完整,人口也最多。這座歷史名城因位於紀山之南,所以又稱紀南城。

  “居中立國”和“擇中立宮”是春秋戰國時期選址建城的基本原則。所謂“居中立國”,就是選擇一國的核心地帶建立國都。“擇中立宮”,就是選擇國都的中心建立宮殿。實質是強調“以中為尊”,由中央來控制四方。郢都的地址正充分體現了“居中立國”的原則——位於江漢平原和鄂西山地交界處,攻守皆宜;西通巫巴,扼控長江上遊出口;東有雲夢之饒;北上渡漢水,出方城,可蠶食諸夏;南下過洞庭,至蒼梧,可鯨吞百越。而郢都的周邊也有山水地形之險——南有紀山,北有長江,西有八嶺山和沮漳河,東撫雲夢澤,依山傍水,兼有水陸交通之便,地理環境極為優越。

  人傑由於地靈,山川秀麗,則人物祥符。楚地多出俊傑之士,自古就有“惟楚有才”的說法。郢都一帶曾經出過兩個大名鼎鼎卻又針鋒相對的人物:一個是伍子胥,因其父兄被楚平王殺死,遂逃亡投靠吳國,圖謀復仇。這位烈丈夫最終在楚昭王執政時率領吳軍攻入郢都,差點導致楚國滅亡;另一個則是範蠡,輔佐越王勾踐一舉消滅吳國,為楚國除去心腹大患,又在功成後及時身退,攜美人西施飄然離去,轉而經商,成為巨富,從此泛舟雲夢澤,快活似神仙,成為紅塵中最令人稱羨的傳奇人物。

  正因為郢都曾經被伍子胥帶領吳軍攻陷,城池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所以後來楚昭王復國後,刻意加強了城防建設。重建後的郢都大致為長方形,東西約九裏,南北約七裏,周回三十余裏,池深而廣,城堅而厚。

  楚悼王時,吳起出任楚國令尹,革除郢人兩版垣築城墻的習慣做法,代之以四版築城法,進一步提高了郢都的防禦能力。城池四周築有三十余尺高、八十余尺厚的城垣,以黑土夯成。拐彎處均非直角,而是切角,這樣便於防守,沒有任何死點。城垣上建有城樓、垛堞①,可供屯駐士兵。四個城角處則有高大的烽火台,能夠遠眺到百裏之外。城垣外還挖有寬達兩百余尺、深達四十余尺的護城壕溝。壕溝與朱河、新橋河、龍橋河三條河流及金杯湖相連相通,等同於一條天然的護城河流,內中水流湍急,人力難以逾越,要從上面通過,只有通過陸門外的木制懸梁②,或是乘船經由水門出入。溝邊種植有大片桃樹、柳樹,花開似錦,綠柳如絳,將這座堅固巍峨的城池裝點得春意盎然。

  ①堞(dié):城上如齒狀的矮墻。

  ②懸梁:後世俗稱的吊橋。

  郢都共有十二座城門,東南西北四面各有陸門兩座,水門一座,稱為“旁三門”。所謂水門,即是可以乘船通過的城門,時為天下城邑所獨有。城中則水網密布,河流縱橫。主要水域除了北水門處入城的朱河、南水門處入城的新橋河、東水門處出城的龍橋河外,還有城西的金杯湖,湖水往東與三條河道相通,往西則通過西水門流入沮漳河。

  這“三河一湖”將郢都城天然劃分為四片區域——即位於新橋河以東、龍橋河以南的東南區,位於朱河以東、龍橋河以北的東北區,以及位於朱河以西、金杯湖以北的西北區,位於新橋河以西、金杯湖以南的西南區。其中以東南區最為重要,楚王宮和鳳凰山均位於這一區域。東南區還單獨建有一個甕城,可攻可守,專門用來拱衛王宮。

  鳳凰山是郢都城中唯一的山巒,其實就是西南到東北走向的兩座首尾相顧的山頭,逶迤玲瓏,遠觀似迎春展翅、翹首遠望的鳳凰,故得其名。山勢挺拔,是城中的制高點,登臨山頂,即可俯瞰郢都全城。山上多泉石,蒼松、翠柏密布,秀裏藏幽。因山巒西面即是楚國王宮和官署,這座山被列入了禁苑範圍,山巒周遭駐紮有軍隊,尋常百姓不得靠近。

  鳳凰山東面則是王公大臣聚居的地方,令尹昭陽、大司敗熊華等貴族均住在這裏,與楚王宮隔山相望。屈氏的宅子也在這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