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在“戈雅”號上,托蘭這時把澤維爾和雷切爾介紹給了對方。船上的地質學家見到這位備受矚目的隨行人員站在水下實驗室,站在自己眼前,愈發顯得困惑起來了。而且,雷切爾急切地要求進行試驗,還要盡快下船,這顯然讓澤維爾感到心神不安。

慢慢來,澤維爾,托蘭懇求她。我們需要知道一切。

這時,澤維爾開口說話了,她的語氣很嚴厲,“邁克,你在你的紀錄片裏說這塊巖石中的那些微小的金屬摻雜物只可能在太空中形成。”

托蘭立刻感到了一陣憂慮。隕石球粒只在太空中生成。國家航空航天局正是那樣對我說的。

“但是根據這些記錄,”澤維爾舉起手中的文件說道,“這並不完全正確。”

科基瞪大了眼睛嚷道:“這當然是正確的!”

澤維爾朝科基沉下臉,揚了揚手中的文件說:“去年,哲魯大學一位名叫李·波洛克的年輕地質學家用一種新型海洋機器人在馬裏亞納海溝做太平洋深海地殼取樣時,取出了一塊松動的巖石,這塊巖石呈現出一個他從未見過的地質特征。這種特征在外表上非常像隕石球粒。他稱之為‘斜長巖應力摻雜物’——都是些小金屬泡,顯然是在深海的增壓反應下被再均質化而形成的。波洛克博士在一塊海底巖石上發現了金屬泡,對此大為震驚,然後他闡述了一條獨特的理論來解釋這些金屬泡。”

科基咕噥道:“我猜他不得不這樣做。”

澤維爾沒有睬他,繼續說:“波洛克博士斷言,這塊巖石在一個極深極深的海洋環境中形成,那裏極強的壓力使一塊先前存在於此的巖石發生了質變,一些異質金屬隨即產生了熔化現象。”

托蘭心裏琢磨起來。馬裏亞納海溝有七英裏深,是地球上最後幾個尚未真正勘測過的地區之一。人們只利用少數機器人闖入過那個深淵,然而那些機器人還遠沒能到達底部時就大都壞掉了。海溝裏的水壓奇大無比——是令人驚駭的每平方英寸一萬八千磅,跟海面上僅有的每英寸二十四磅形成鮮明對比。海洋學者對最深處的海底的地質力學仍知之甚少。“這麽說,這個叫波洛克的人認為馬裏亞納海溝能產生帶有隕石球粒般特征的巖石?”

“這是一個極含糊的理論,”澤維爾說,“事實上,這條理論從來沒有正式發表過。上個月,我研究流體—巖石相互作用,為我們即將進行的強卷流演示做準備時,偶然在網上發現了波洛克的私人筆記。要不,我根本就不會聽說這個理論。”

“這條理論從未發表過,”科基說,“那是因為它太荒謬了。生成隕石球粒得需要高溫。水壓根本就不能重組巖石的晶質結構。”

“壓力,”澤維爾反唇相譏道,“正是導致我們這顆星球上的地質變化的最重要的一種因素。不是有種東西就叫做變質巖嗎?地質學入門課程學過的。”

科基立即沉下臉來。

托蘭意識到澤維爾說得有道理。雖然高溫對地球的一些變態地質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大多數變質巖都是在極強的壓力下形成的。不可思議的是,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地殼深處的巖石表現出來的特性不像堅硬的巖石,倒更像黏稠的糖漿,在此過程中,它們變得富有彈性,並且產生了化學變化。盡管如此,波洛克博士的理論仍舊像是對事實的歪曲。

“澤維爾,”托蘭說,“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單單水壓就會改變一塊巖石的化學特性。你是地質學家,你怎麽想的?”

“喔,”她一邊翻看手頭的文件一邊說,“聽起來好像水壓不是唯一要素。”澤維爾翻到一頁,逐字逐句地讀起波洛克的記錄來,“‘馬裏亞納海溝的海底地殼已存在於強大的流體靜力增壓狀態下,而該地區潛沒帶的地殼構造力使之壓縮得更緊密。’”

那是自然,托蘭心裏嘀咕著。馬裏亞納海溝深入水下七英裏,而且還是一個潛沒帶——是擠壓帶,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在這裏互相靠攏,互相碰撞。這條海溝裏的壓力可能強大無比,又由於這個地區太偏僻、危險,不便研究,如果下面真有隕石球粒,人們知道的機會也是非常微小的。

澤維爾繼續讀著。“‘流體靜力和地質構造的雙重壓力有可能將地殼變成一種有彈性的或者半流體的狀態,讓更輕的元素熔化,從而形成被認為只可能發生在太空中的隕石球粒般的構造。’”

科基的眼珠骨碌轉了一下,“這是不可能的。”

托蘭瞥了科基一眼,“那對於波洛克博士發現的巖石上的球粒還有別的解釋嗎?”

“這還不容易,”科基說,“可以認為,波洛克發現了一顆真正的隕石。一直都有隕石墜入海裏。由於在水下這麽多年,熔殼腐蝕,隕石看起來就像一塊普通的巖石,所以波洛克不會想到這就是一顆隕石。”科基轉過頭來對澤維爾說,“我想波洛克還不會精明到去測鎳含量,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