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9-092章(第3/6頁)

張超驚嘆著:“真有這麽神奇嗎?”

陳德茂笑了笑,道:“到底有沒有這麽神奇,我對風水只懂皮毛,與求是會成員差遠了,但據說求是會成立之初,牽頭人之一,是竺老校長。”

“竺老校長!”張超張大了嘴,道,“竺老校長不是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大科學家嗎?”

陳德茂道:“老一輩的讀書人,都能接觸到民間很多有關風水堪輿的典籍。竺老校長精通氣象和地理學,查閱了很多這方面的古書,從而寫出了近2000年來我國氣象和地理變遷的著作,成為20世紀中國這方面最重要的研究資料。而古代氣象和地理的記載,與風水堪輿密不可分,竺老校長想不精通都難啊。”

陳蓉道:“那求是會後來為什麽就消失了?”

陳德茂道:“60年代時,你們也知道當時的大環境。而求是會對風水堪輿這方面的研究,屬於迷信行為,當時就被人舉報,而求是會成員,也凋零殆盡了。我之所以會知道求是會,過去住牛棚時,我和我的導師一起,他是求是會成員,這些過去的事,都是他講給我聽的。那本紅本子,也是他留下來給我的。”

陳蓉道:“老師,那本子裏那首校歌,後面奇怪的注釋,又是什麽意思?”

第九十一章校歌的秘密

(100)

陳德茂看著手中的本子,嘆息一口氣,似乎是在追憶著過去的事情,良久,方道:“這首歌,其實既是校歌,又是求是會的會歌。因為這首歌的作詞馬一浮大師,本身就是求是會的成員。”

張超道:“難道校歌裏還有什麽暗語?”

陳德茂點了點頭:“當時新文化運動過去幾十年了,其他大學校歌都是用白話文寫的,為何偏偏我們Z大,用文言文寫呢?而且這篇文言文,典故非常多,即便是人文高年紀學生,一大半的典故也都是不知道出處的。因為只有用文言文寫,才能更好地求是會的精神隱藏在校歌中,鼓勵求是會的成員。”

張超不明白地搖了搖頭。

陳德茂指著本子,逐句解釋道:“第一句,大不自多,海納江河。這句話,按照校歌理解,自然指學生要胸懷廣闊,包容萬物的精神。但按著求是會的解釋,什麽東西大到能‘海納江河’?就是道,貫徹宇宙萬物的道,也就是《道德經》裏的‘道’。”

張超和陳蓉看了眼,都點了點頭,這樣說確實也有幾分道理。

陳德茂繼續道:“第二句,惟學無際,際於天地。這話表面理解,自然是鼓勵學生,學海無涯的意思了。但如果仔細一想,既然‘惟學無際’,既然學習沒有邊際,那為什麽又要加上‘際於天地’?這不但重復,而且矛盾。天地也是邊際呀!其實這話按照求是會的解釋,學習是有極限的,通過學習,不能悟得最高深的‘道’,只能掌握‘器’,也就是工具的意思。為什麽說學習只是個工具,而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大道’呢?後面兩句就是解釋。”

“形上謂道兮,形下謂器。這句就是進一步闡明上面兩句的觀點,學習只能掌握事物的規律,能夠利用事物,也就是所謂的‘器’。而真正意義上的‘道’,光靠學習是沒用的,要靠悟。”

張超和陳蓉都深深吸了一口氣,原來校歌還有這解釋。

陳德茂繼續著:“禮主別異兮,樂主和同;知其不二兮,爾聽斯聰。這兩句,按照大家的解釋,意思是禮制能區分人的等級,鼓樂能讓大家感到和睦;禮樂是一體的,明白這一點,才會更懂事理。這個解釋初看沒問題,讀書人,都懂禮樂制度。但你要想到啊,校歌是接近40年代寫的,那時,新文化運動都過去幾十年了,大學生非常反感封建的禮教制度。而封建禮教制度,最核心的就是周天子提出來的禮樂制度。那為什麽校歌裏,還要推崇禮樂制度,更讓學生去懂得禮樂制度呢?因為這句話,暗含了求是會的精神。禮是區分人等級的不同,樂是讓人和睦相處,歸根結底,禮主異,樂主同。恰好分別對應了宇宙的陰陽,借此比喻宇宙陰陽五行的‘大道’。”

“接下來一句,國有成均,在浙之濱。成均的意思你們應該也知道,就是大學。這句話合起來就是,浙江的沿海地區有座國家大學。但只要細想一下,這句非常不妥。Z大在杭州,杭州雖說有個杭州灣跨海大橋,但杭州灣已經不算老杭州的範圍了。無論從地圖,還是當時人的認識,杭州都是在浙北,而不是浙濱。為什麽這句話不說,國有成均,在浙之北呢?而偏偏說成‘在浙之濱’。因為這裏有個隱藏意思,當時抗日戰爭爆發,浙大已經西遷,大部分求是會成員都隨學校西遷,但仍有部分校友,留在了浙江,暗中保護當地人文並積極組織抗日。當時,西湖邊上有座挺有名的茶樓,叫浙濱茶樓,是留浙求是會成員的秘密聚會地點。校歌是為了紀念留守成員的精神,所以特意加上‘在浙之濱’。可惜,解放後西湖改造中,那座茶樓也被拆掉了。否則,現在去看,一定可以追憶那些先烈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