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孔氏遺孤(第4/4頁)

半個時辰,一個時辰,始終聽不見聲響。

這時,已過酉時,司馬遷腹中饑餓,虛汗直冒,卻只能繼續等。

過了半晌,段建和一個小黃門一起走進來,小黃門手裏端著一個食盒。

段建躬身道:“已經到了晚飯時間,卑職怕大人饑餓,就自作主張,備了些酒飯。”

司馬遷沉住氣道:“有勞你了,放下吧,我這裏有衛真,不用你們侍候,你也該去用飯了。”

小黃門放下食盒,段建往儒學書櫃處的燈光望了一眼,躬身行禮,便帶著小黃門一起出去了。

又過了一個多時辰,仍不見衛真回來。

四下漆黑,書庫中只有遠近兩盞燈光遙遙相映。

司馬遷憂急如焚,不停跑到那個書櫃邊,探頭進去傾聽,卻始終毫無聲息,只聽得到自己的呼吸聲和腸胃陣陣蠕動聲。

實在忍無可忍,他躡足走到書庫門邊,偷眼窺探外面,見段建寢室窗上映著燈光,但看不到影動,也聽不到人聲,想來是睡著了。於是他壯著膽子走到那個銅櫃前,在黑暗中摸索著,拉開底面的銅板,小心爬進去,踩著梯子,一步步摸下去,到了洞底,越發漆黑,如同跌進一口墨井。

司馬遷伸手慢慢探著,尋找洞口,然而,一圈摸過來,周邊都是硬壁,哪裏有什麽通道?

他頓時驚出一身冷汗,心咚咚狂跳。

挨次又上下探摸了一圈,這洞裏的確沒有通道口!

只是,洞中其他地方都是土壁,只有一面,觸手之處,像是木板。

漆黑中,難知究竟,他忙爬上梯子,鉆出銅櫃,剛站起身要走,腳下一絆,撲到在地。他顧不得痛,慌忙爬起來,奔到案邊取了燈盞,側耳一聽,書庫外仍無動靜,這時也管不得許多,擎著燈,趕回書櫃,又鉆進去爬下梯子。

擎燈一照,洞裏真的沒有通道,只是有一面洞壁上,是一塊木板,六尺多高,二尺多寬。仔細一照,木板四周有縫,邊緣是個木框,原來是一扇門!他忙用力推,門從裏面栓住了,只略略有些翕動,根本推不開。

難道是衛真栓的門?

衛真為什麽要栓門?

如果不是衛真,是誰栓的門?

司馬遷越想越怕,渾身陡生寒栗。

他呆了半晌,無計可施,又怕段建察覺,只得重新爬上去,掩起櫃門,回到書案邊,繼續等候。

然而,直到天亮,衛真也沒有回來。

天子早朝要議事,司馬遷只得鎖住那個銅櫃,先去前殿應卯。直到中午,他才得空,又急急趕回石渠閣,支走段建,打開櫃門,掀起銅板,衛真不在下面。他忙又爬下去探看,那扇木門仍緊緊關閉,推不開。敲擊,裏面也沒有應答。

接連幾天,司馬遷不斷回到石渠閣,卻始終不見衛真。

他憂急如焚,整日坐臥不寧,卻又無計可施。

衛真啊,衛真,你究竟去了哪裏?到底發生了什麽?

  1. 《荀子·子道篇》:《傳》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傳》在戰國秦漢一般指《論語》,司馬遷在《史記》多處引文中就將《論語》稱為“傳”。
  2. 《史記·太史公自序》:“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東漢班固在《漢書》中轉引此段,但刪除了“貶天子”。
  3. 東漢趙岐《孟子題辭》:“孝文皇帝欲廣遊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後罷傳記博士,獨立五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