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第3/6頁)

徐麗美聽出房鶯的譏諷,笑一下,沒有接話。

“我阿哥真是不容易。”桂望國嘆,“伊是家裏的獨生兒子,在家裏,連襪子都由姐姐妹妹洗,每次回村裏,都被看得像神一樣,吃飯能坐村長家的飯桌。就這樣,還能在美國做苦工。我常和我兒子說,要像舅舅那樣,吃得苦中苦,才能做人上人。”

初到美國的何其多,的確打過很多零工,洗過盤子、送過報紙、修剪過草坪,還種過樹。不過,何其多沒有在這條路上走到黑。在美國捱過最為艱難的第一年後,頭腦靈活的他發現了一條獨特的生財之道:教老外學功夫。

最初一段時間,每天早晨,何其多都會身著對襟白衫,手提一條長棍,在晨練人數最多的街心公園操練棍法。漸漸地,他的身後聚集起一些對他感興趣的洋人,跟著他一起比劃。看人數差不多可以湊成一個班後,何其多在學校體育館租了一塊場地,正式開班授課,教China Gongfu。

因為何其多是本校留學生,對於他這種無證授課的行為,校方采取了眼開眼閉的方式,暗示他別出事情,沒為難過他。靠著大三時在少林寺旁邊武術學校學來的幾腳功夫,何其多順利完成學業、成為金融專業碩士,還支撐他渡過了長達一年的失業期。

失業期間,因為沒有開班授課資格,何其多無法再靠教洋學生學習武術賺錢。而他以外國人身份拿到的文憑,很難進入美國主流金融企業。

就在何其多四處求職碰壁、積蓄即將花費殆盡之際,他才在一家規模很小的貿易公司找到一份工作,隨後申請到綠卡留在美國。

何其多當年的身份地位很難真正融入到美國主流社會,他交往的主要圈子還是與他一樣從國內出來的留學生或者華人。漸漸地,何其多結識了一批華人朋友,並在朋友的介紹下偶爾帶帶從國內來美國觀光考察的旅行團。

在一次帶團過程中,何其多結識了大陸一位領導。當時,浦東剛剛開發開放不久,急需各類人才參與籌劃與建設,特別是精通發達國家企業經營模式的金融人才與管理人才。看了何其多提供的個人履歷後,這位領導表示,願意將他作為海外人才引進,推薦給國內企業。

何其多此時已在美國生活了五年,因為收入菲薄,他連一間產權屬於自己的公寓都沒有,除了偶爾同居的女友,連老婆也討不起。盡管已經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對各種金融貿易名詞也能信手拈來,但自知僅靠一份在小貿易公司打工賺來的菲薄薪水很難在美國實現優渥生活的何其多開始認真思考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

何其多聽回國創業的師兄講,為了鼓勵留學人員回國,浦東新區專門制訂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留學人員申辦高新技術企業,其增值稅的地方部分、營業稅和所得稅可以三年免稅五年減半。對於像何其多這樣持有綠卡、準備加入美國國籍的留學人員,如決定在浦東任職,可以在出入境、居留方面享受便利。

師兄所說的其他情況何其多沒有記住。但是,師兄身上無意中散發出的創業激情讓他印象尤為深刻。經過簡單的思考後,何其多決定回國。

“年輕時雖然不富裕,但心裏還是充實的。”何其多嘆口氣,“阿桂,陪我到門口抽支煙,抽好阿拉就回去。”

見兩個男人一前一後離開,房鶯轉向徐麗美。“阿美,新手機買好了沒?”

買好了。徐麗美從腿上的名貴皮包中拿出一只嶄新手機,遞給房鶯,皺眉說道,“這小姑娘警惕心很強,我身份證遲還了一天,其他人都沒發覺,只有她專門跑到行政部來問東問西。”

“別小看她。她以前可是警察。”房鶯哼了一聲,停了停,又問,“她發現你換了她的手機卡嗎?”

“應該沒有。我試了試,她的這個號碼一直能打通。”徐麗美回答。

“這幾天有什麽重要信息嗎?”房鶯滿意地點點頭,隨口問道。

仿佛為回應房鶯的問題,新手機傳來一聲巨大的短信息提示音,房鶯點開,臉色突然變得青白。

半晌,她才擡起頭,“何總,您和佟總約在哪一天見面?”

何其多回答,一周後。

房鶯急迫地說,“您和他說,改到明天晚上,實在不行後天。”

徐麗美疑惑道,“做啥要這樣急?”

房鶯沒有理她,而是將目光鎖緊何其多。

何其多略一遲疑,說道,“好吧。我試試聯系他。”

兩天後。佟仁義一行人應何其多之邀提前光臨上海。

為表示對佟仁義及何其多的尊重,一早出門前,衣著一直十分隨意也極少化妝的甘婧對著鏡子認真選了一條漂亮裙子穿上,又化了細致的妝容,這才出門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