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撲朔迷離的槍擊案(第2/3頁)

子彈射穿死者的頭蓋骨之後,先撞進了小腦,然後又在小腦內向左側回彈了一段距離,這樣的腦創傷讓被害人當場死亡。由於受創的是小腦,而小腦主要負責人體的平衡,是管理人方向感的重要器官,因此死者可能中槍後就直接倒地,沒有做出其他多余的掙紮或移動動作。這種近距離的槍擊讓警方排除了意外射擊致死的猜測,顯然被害人是被兇手預謀殺死的。

此時,其他警員已經找到了“金胡子”的行蹤,警方以涉嫌走私毒品為由將他帶到了警局。在審訊中,“金胡子”表示案發當天他只是從巴頓大街經過,當時他聽到了一聲槍響,一個人急匆匆地上了車,隨後他又看到有人躺在了街邊的空地上,附近有人出門查看,他就讓那個人報了警。

警方並不相信“金胡子”所敘述的案發經過,他們決定給他測謊。警方準備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你有沒有殺害‘胖老爹’?”第二個是“你知不知道殺死‘胖老爹’的人是誰?或者他的綽號是什麽?”警方一開始以為測謊結果能夠給他們帶來驚喜,但測試的結果僅僅能證明“金胡子”在回答第二個問題的時候沒有講實話,這樣的結果讓警方十分懊惱。

就在這個時候,警方又收到了新的線報,有目擊者稱殺害休的人是一個叫比利的人。得到這個消息以後,警方決定繼續給“金胡子”施壓,他們利用新的線報將“金胡子”逼到角落裏,試圖讓他不得不回答休的死是否與比利有關,“金胡子”雖然承認比利是他的手下,但他堅持表示自己什麽也不知道,也沒有看到比利殺害休。

犯罪心理畫像專家認為,利用手段將知情者逼進不得不回答問題的死角是警方慣用的刑訊手段,這種手段暴力直接,很多時候都能夠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了迅速破案,使用這種手段也成了警方的慣例。但是事實上,在面對一些亡命之徒或者心志堅定的人時,警方的這種手法是很難取得效果的,與其繼續與“金胡子”較量,不如去調查其他的目擊者。

根據警方提供的三維鳥瞰圖,犯罪心理畫像專家預測休遇害時應該有許多人都在犯罪現場,這些人正在進行毒品交易,“金胡子”和比利、休待在一起,“金胡子”應該是站在休的面前與他談話,而比利則站在休的身後左側,在休毫無警惕心的情況下,比利掏槍射殺了休。由於案發現場進行交易的都是毒品販子或者癮君子,這些人是不可能主動與警方交流或坦白的,但相對於“金胡子”和比利而言,從這些人身上下手更容易得到新的線索。

很快,警方就在犯罪心理畫像專家的建議下展開了新一輪的調查。槍擊案發生後的第三天,警方給社區內的每一名居民都分發了傳單,他們還開通了免費的熱線,警方希望社區內的每一名知情人都能夠參與到此案的偵破中,匿名提供對警方有用的線索。由於涉及此案的兩名嫌疑人(“金胡子”和比利)都與毒品交易有關,所以警方又申請到了搜查比利女友家的搜查令。

搜查行動很快就展開了,但比利女友家早就人去樓空了,警方用撞門器撞開了房門,不過他們並沒有在這間房子裏發現任何有用的線索。看起來,比利的女友早就得到了消息,她很可能已經將重要證物轉移走或者銷毀掉了,這讓整個案件的調查進展一下子變得緩慢起來。

休遇害的第六天下午,警方在社區內做的工作終於得到了回報,一名目擊證人向警方提供了最新、也是最重要的線索。這名目擊證人稱,案發當天,她親眼看到休和“金胡子”、比利以及另外一個人走進了那塊空地,然後她就聽到了一聲槍響,最終只有除了休以外的那三個人從那片空地中走了出來。

犯罪心理畫像專家對這條線索進行了解讀,顯然,休是被這三個人預謀殺死的,當時休可能是想出手一些毒品,而“金胡子”和比利則是介紹人,另一名不知姓名的陌生人則是買家,在進行交易的時候,休被比利射殺。犯罪心理畫像專家認為,一般情況下,買家是不會冒著殺人的風險去奪取毒品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這名買家的毒癮非常大,那麽他就會繼續去那個毒品交易區,警方也就可以在那裏抓到他。

當天晚上,緝毒小組就在案發現場抓到了那名買家,但他表示案發當天他和休只是在一起進行交易,當時在場的也只有他和休以及“金胡子”三個人,他雖然聽到了槍響,但並沒有看到開槍射擊的人,所以這名買家表示兇手可能是藏起來開的槍。雖然警方認為這名買家沒有講實話,但他們還是重新查看了三維掃描圖,然後在圖上查找了可能隱藏兇手的地方——一處灌木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