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曲微茫

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既有過金粉繁華的盛況,也有過遍地瘡痍的淒涼。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人間的幹戈起伏,王朝的盛衰更替,在這片土地上反反復復地上演。可以說,在中國大地上,沒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像金陵這樣,生動地折射出歷史長河的洶湧與浩蕩。

翡翠蘭苕碧海魚,起衰扶弊百年余。飛騰直欲追班馬,綺麗何常讓庾徐。荷蓋水雲搖畫鹢,梅梢煙月跨寒驢。城南聊句緣何事,竹景泉音夜戶虛。

——顧嗣立《送韓學士應召入都》

東 漢末年[1] ,政治黑暗,時局動蕩,社會危機日益深重,終導致豪強興起,群雄割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成為天下諸侯中實力最強的一支。孫權、劉備為應付共同強敵,不得不謀求聯盟,劉備由此派遣軍師諸葛亮出使東吳。諸葛亮抵達吳地後,登高遙望秣陵山阜,由衷贊嘆道:“鐘阜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對秣陵形勝之地贊不絕口。

秣陵便是六朝古都金陵,又號秣陵,即今日之江寧[2] 。“鐘阜”即是鐘山,又名紫金山,有“金陵毓秀”之美譽。“石頭”則是指江寧西隅的清涼山。自諸葛亮一番品論後,人們便習慣用“虎踞龍蟠”來形容金陵之形勢。自東晉渡江以來,宋、齊、梁、陳皆建都於此,其後又有南唐建都,成為帝王一大都會,故其壯麗繁華,為東南之冠。

及至大明立國,開國皇帝朱元璋亦定都金陵,稱為南京,更恢拓區宇,建立宮殿,百府千衙,三衢九陌。裏城門十三,外城門十八,穿城四十裏,外城則因山控江,周回足有一百八十裏。城中幾十條大街,幾百條小巷,均是人煙湊集,金粉樓台,仕宦者誇為仙都,遊談者據為樂土。

明代南京圖

鐘山既是“龍頭”,明太祖朱元璋特意將新皇宮位置選在了鐘山之前,以應“龍頭”帝王之氣。為此,朱元璋不惜調發數十萬役夫,填平了鐘山之南的燕雀湖,繼而大興土木,在燕雀湖湖址上營建起一座宏偉壯麗的新宮城。

然一宮之興衰,往往因人而異[3]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後,南京宮殿雖然有皇族及大臣駐守,卻因長久閑置而日漸冷落。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夏六月,天降雷雨,謹身殿、華蓋殿等主要宮殿被雷電擊中後起火,因援救人員未能及時抵達,數殿均遭焚毀。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南京刮起罕見颶風,太廟多棵大樹被連根拔起,太廟大祀殿及皇城各門獸吻均被大風摧毀。

明嘉靖元年(1522年)七月,南京狂降暴雨不止,江河泛濫,城中處處積水,成為一片汪洋,整個南京城及皇宮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

至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變、南明在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廷時,皇宮已經破敗得不成樣子,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大殿[4] 蕩然無存,連修繕都無從談起,福王朱由崧只能選擇在武英殿登基即位。

不出一年,弘光政權覆滅,滿清占據南京,即降應天府為江寧府,皇城則被改為八旗兵駐防城,俗稱“滿城”。清兵入駐皇城後,胡亂拆建,原建築多遭破壞。至此,曾貴為至尊之地的明故宮面目全非,完全失去了往昔的容光與榮耀,並隨同它的主人朱氏王朝,一道走進了歷史的塵埃。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風水寶地上精心營建的皇宮,竟淪為了清軍的駐防軍營,這不過是改朝換代、清興明亡之時所發生的一樁平常事。作為六朝古都,金陵所經歷的滄桑,遠遠超過南京故宮——“倚檻春愁玉樹飄,空江鐵鎖野煙銷。興懷何限蘭亭感,流水青山送六朝”。

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既有過金粉繁華的盛況,也有過遍地瘡痍的淒涼。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人間的幹戈起伏,王朝的盛衰更替,在這片土地上反反復復地上演。可以說,在中國大地上,沒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像金陵這樣,生動地折射出歷史長河的洶湧與浩蕩。

英雄一去豪華盡,唯有青山似洛中。大江東去,人世滄桑,浪花淘盡了千古風流人物,唯有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如何不令人慨嘆萬千!

明皇城西華門外,有一座漢王府,原是歸德侯陳理宅邸。陳理是朱元璋死敵陳友諒次子,陳友諒敗死後,陳理投降了朱元璋,被封為歸德侯。朱元璋為示恩寵,特意在皇城附近為其修建了規模巨大的園林式宅邸。因陳友諒曾自立為漢王,人們習慣性地將這處豪華宅子稱為漢王府。

雖然過著衣食無憂的優越生活,然處境實與囚徒無異。陳理時常悶悶不樂,因年輕氣盛,憤慨之下,難免會口出怨言。朱元璋得報後,為免除後患,將陳理與歸義侯明昇[5] 一道遣送高麗,又將陳府西部一半辟出,賜給養子沐英。沐英後被追封為黔寧王,故其府又稱黔寧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