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丁盤嶺笑了笑:“你應該沒聽說過,我們北方的鄉下,有些地方挺信這個的……”

這一下提醒了丁長盛,脫口說了句:“太歲?”

“像不像?”

丁長盛連連點頭:“是像,確實有點像。”

丁磧也是一臉恍然。

怎麽好像都知道的樣子,偏自己不知道,易颯只好去朝宗杭找安慰,好在宗杭從不讓她失望:“什麽太歲?犯太歲嗎?”

丁盤嶺搖了搖頭:“中國古代的傳說裏,太歲就是生活在地底下的,形狀像肉一樣,所以又被稱為‘肉靈芝’。有句話叫‘太歲頭上不可動土’,就是因為古人普遍認為太歲是兇神,挖到這種東西很邪門,會給人帶來災禍。”

說著指了指電腦:“信號一會有一會沒的,但你可以搜一下,說法應該挺多的。”

宗杭趕緊過去,點開網頁搜索,輸入“太歲”兩個字。

易颯也湊過來看。

信號還可以,網頁卡了會就出來了,條目還真不少。

原來一個“太歲”,有這麽多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道教裏的神,太歲星君。古時候,一甲子是六十年,傳說每一年,天上就會派一個神仙出來值班,負責管理這一年出生的人一生的禍福,常說的“犯太歲”,就是指某某人的流年不大好,沖撞了今年的太歲神。

這解釋神話色彩太濃了,而且宗杭感覺,漂移地窟的那位,跟天上的神仙……好像沒什麽關系。

第二種解釋是兇神兇物、邪門陰怖的玩意兒,也就是丁盤嶺口中的“太歲頭上不可動土”——它一般藏在地下,形狀像個肉塊,你別去動它,一旦挖著了,災禍就來了。

還列舉了兩則志怪故事。

一則出自《酉陽雜俎》,說是有一戶人家,建房子時,偏要在“太歲頭上動土”,結果“見一肉塊,大如牛,蠕蠕而動”,沒過多久,家裏人就死了個七七八八。

另一則來自《廣異記》,主人公姓晁,大概中二少年秉性,從不信鬼神,偏喜歡在沖犯太歲的方位挖土,有一天居然挖到一塊蠕動的白色肉團。

晁姓小哥也是剛猛,非但不怕,還揮起鞭子抽了它幾百下,然後扔到路邊。

當晚,有人聽見一個聲音問那肉團:“你怎麽就這麽被打了,不報復他呢?”

肉團回答:“他血氣方剛的,我拿他沒什麽辦法。”

然後,那肉團就不見了。

第三種解釋更科學化一些,認為太歲是一種生物,古已有之。

古代典籍裏最早提到太歲的,是《山海經》,稱它為“聚肉”、“視肉”,總之脫不了一個“肉”字,可見它的質地確實跟“肉”挺像的,《本草綱目》裏也提過它,叫它“肉芝”,“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它可以自生自長,“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

只是非常稀罕,據說秦始皇當年派徐福出海找仙藥,列出的藥名中,就有一味是“肉靈芝”。

解放後,國內有過幾次民間發現疑似“太歲”的記錄,多在北方。

現代科學認為,太歲是一種罕見的黏菌復合體,差不多跟地球一樣古老,以至於有人宣稱它是一切動植物和人類的祖先,說是它當年進化的時候,其實前途一片大好,只要願意,它可以選擇進化成植物、動物,或者菌類,但它自己停止進化了。

當然,眾說紛紜,並沒有權威定論,一是因為這玩意實在太過稀少,樣本奇缺,沒法展開系統研究;二是黏菌體的成分復雜、種類繁多,每次發現的都不太一樣,換句話說,從來沒發現過兩種一模一樣的太歲。

……

再往後翻頁,就沒什麽新說法了,來回往復,都是那幾句。

丁盤嶺知道他們看得差不多了:“是有點像吧?”

這可不止“有點”那麽簡單,宗杭覺得幾乎可以下定論了:難怪之前易颯拿烏鬼匕首又劈又砍的,那東西沒暴躁,也沒反擊——對它來說,反正隨生隨長,修復能力那麽強,根本不認為被劈砍是一種傷害。

易颯忍不住:“但地窟裏那個有幾層樓高,它能長到那麽大?”

丁長盛接茬:“地理環境不一樣吧,我們北方的傳說裏,都是在土裏挖到的,深度往下幾米,最多不過十幾米,大小嘛,或是‘大如牛’,或是‘大如盆’,但這兒是三江源,我們吊機放繩的時候,接了七根繩,接近一千米了,而且下頭還有水,聽你們的說法,它外殼上又包著息壤,活了不知道多少年了,長到這麽龐大,好像也有可能。”

“那它……”易颯話沒出口,自己先瑟縮了一下,四面看看,聲音低了下去,像是生怕被什麽聽了去,“那它也像我們一樣,有腦子、有知覺,能思考事情?”

宗杭低聲說了句:“能吧,如果真是它布置了息巢、又誘導著你編了個上一輪文明的故事,它能不會思考嗎?”